原標題:綠色金融產品全面開花 風險與激勵並存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銀行業內對綠色金融的熱情正在從大行向中小銀行蔓延。9月17日,海南銀行宣佈,海南銀行2021年第二期綠色金融債券暨“海南自貿港建設”主題綠色金融債券已於15日發行,票面利率爲3.6%,較海南銀行首期綠色金融債發行利率下降了20bp。

好資產不愁賣,在債券市場,票面利率能較爲直觀的反應市場風向。作爲一家傳統意義上地處邊陲的中小規模地方銀行,海南銀行本期發行的金融債利率受到了市場熱捧,認購倍數達2.66倍,參與金融機構達21家。

除了發行綠色債券,在綠色信貸乃至零售業務的綠色產品方面,近期以來各種類型的銀行也多有參與突破。但業內對綠色資產的標準完善、綠色產業的融資激勵政策,仍懷有更多期待。

綠色金融產品譜系擴容

9月17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祕書長劉峯在“綠色賦能·永續發展”銀行業綠色金融論壇上表示,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在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業務,不僅綠色信貸保持較快增長,銀行綠色金融產品不斷豐富,推出能效信貸、合同能源管理等專項融資,通過非信貸方式,比如綠色債券、綠色信託、綠色基金等爲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服務。

2021年7月1日起,央行《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綠色金融業務包括但不限於綠色貸款、綠色證券、綠色股權投資、綠色租賃、綠色信託、綠色理財等。此次《方案》豐富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的覆蓋範圍,明確當前納入評價範圍的綠色金融業務包括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正式將綠色債券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體系。

這一評價方案的出臺,極大鼓舞了銀行發行綠色債券的士氣。

據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統計,2021年上半年,境內外綠色債券合計發行規模約合人民幣3077.79億元,已超過2020年全年水平。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中國境內外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已突破1.73萬億元。

“預計未來綠色債發行規模佔比有望持續提升,同時在定量指標的考覈要求下,大型銀行將持續增配綠色債從而引導綠色債與一般債券的利差走擴,凸顯綠色債的發行和利率優勢。”申萬宏源證券在其近期的研報中指出。

目前,銀行業直接發放的綠色信貸規模仍在綠色金融產品中佔絕對優勢,但債券融資利率低且可以匹配更長期的資金,也更符合綠色產業的融資需求特徵。

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助理陳亞芹在17日的綠色金融論壇上表示,未來政策可能會激發金融機構對產業更大的支持和扶持的力度。不過綠色金融由於所服務的投向產業特性,特別是對基礎設施行業的投資週期非常長,可能對投資成本要求比較高,所以需要配套的激勵政策,現在機構關注度最高的是碳減排的政策支持工具。

“市場上也逐漸出現了面對個人的綠色零售產品,銀行也和地方政府合作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劉峯在上述發言中表示。

記者注意到,隨着我國“3060雙碳”目標戰略的提出,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引導綠色消費成爲銀行零售業務的新亮點,多家銀行推出了綠色低碳主題的信用卡產品。

江蘇銀行近期推出的江蘇銀行綠色低碳信用卡攜手銀聯構建了綠色低碳積分體系,結合持卡人在銀聯繫統的綠色消費行爲,如乘坐公交地鐵、雲閃付繳費、共享單車騎行、高鐵出行、新能源車充電等,計算個人碳減排量,並配置相應權益,以娛樂互動和動態回饋的機制,鼓勵客戶綠色消費。

浦發銀聯綠色低碳主題信用卡卡基採用環保材質PET,降解後形成水和二氧化碳,減小了傳統PVC卡片廢棄後對於環境的威脅。

實際上,早在2010年,農業銀行、興業銀行等就發行了具有環保、低碳主題概念的信用卡產品。隨着近年來數字科技在信用卡行業的深入應用,銀行得以將更多綠色低碳消費方式佈局到信用卡場景生態中,引領零售業務的綠色增長。

風險與激勵仍有未知數

自2016年,關於構建綠色指導意見提出以來,國務院、發改委、人民銀行等部門發佈了多項綠色金融政策,國內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基本建成,綠色金融標準不斷完善,考覈評估體系逐漸確立,信息披露制度 逐步推行,風險保障機制初具形態,獎勵激勵機制試點推出。

陳亞芹認爲,銀行面臨非常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預防雙碳目標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對存量資產帶來的衝擊。比如煤炭等高碳行業,銀行如何有序合理有甄別性的做好存量資產的風險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命題。

2021年半年報中,多家上市銀行表示加強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把環境和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融入信貸全流程,對相關客戶實施分類管理,密切關注企業生產及項目建設對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而在新增的綠色信貸或綠色債券等項目中,銀行尤其需要辨別底層資產是否真的“綠色”,需警惕行業中的僞綠色科技和僞綠色金融。

碳阻跡創始人兼CEO晏路輝認爲,從監管的角度而言,出具一套操作性相對更強的監管數據管理標準體系,可能更有利於推動整個行業信息披露和監管質量的提升。

騰訊金融研究院祕書長杜曉宇建議,落實監管信息和數據統計機制,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提升綠色金融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數字化水平,防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違約爆發的風險。

在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方面,目前是各地政府出臺了一些給予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的貼息政策。如2018 年江蘇省發文,對綠色信貸、環境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和綠色債券進行貼息,其中綠色債券的貼息比例爲 30%,持續時間 2 年,單隻債券每年最高貼息不超過200萬元。

中央財經⼤學綠⾊金融國際研究院院⻓、中國⾦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祕書⻓王遙認爲,當前我國已推出的激勵政策中,主要作用是貼息政策,還有一些政策仍在討論中,希望後續還會有更多新的激勵政策出爐。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2021年會於9月17日在線舉行,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時表示,在未來5年香港計劃再發行多種幣值、共計相當於1700多億港元的綠色債券。香港早前推出了爲期3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的發債支出和外部評審服務,鼓勵更多機構到香港發債,更多金融及專業服務提供者以及外部評審機構在香港建立據點。

綠色金融產品在政策、市場、社會影響力方面的持續提升,使得各地、各機構平臺在產品創新、市場擴容方面的競爭意識也在增強,未來或有望看到更多“真金白銀”的激勵措施出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