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碳交所配額現貨交易量累計成交突破1.89億噸!大灣區發展綠色金融有五大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舒曉婷 報道 9月18日,以“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爲主題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廣州峯會在廣州召開。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圍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進一步發展”主題進行了演講。王信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在綠色金融、綠色低碳發展方面主要有五個優勢,應發揮綠色金融發展的引領作用,發揮先行先試優勢,推動綠色金融試驗區提質增效。

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具有五大優勢

王信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綠色金融、綠色低碳發展方面主要有五個優勢。

首先,大灣區位於改革開放的前沿,有利於更深層次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王信指出,綠色低碳發展涉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很多大的調整,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現在,綠色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必須依靠體制機制的創新激發內生髮展動力。大灣區是中國對外開放時間最早、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改革開放、市場化建設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現在又承載着很多重要的發展任務,包括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等,多項政策紅利相互疊加,有望爲下一步綠色金融的發展、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有利於積累綠色金融可複製推廣的經驗。截至2021年6月末,廣州市綠色貸款餘額超4600億元,累計發行綠色債券近500億元,廣州碳交所配額現貨交易量累計成交突破1.89億噸,位居全國首位。

第三,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起步早、步伐快,綠色金融支持經濟低碳轉型大有可爲。王信表示,整體來看,大灣區產業基礎雄厚,以7000多萬人口和佔全國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佔全國11%的經濟總量,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具體到綠色產業發展方面,綠色發展的潛力比較大。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清潔生產,推進綠色化改造,積極發展風電、核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現代化的能源體系,這些都是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

第四,依託港澳區位的優勢和發達的金融業基礎,有利於綠色金融資源的集聚和輻射王信指出,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內地金融“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門戶,在未來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扮演重要角色。2019年,大灣區金融業增加值達1.25萬億元,佔GDP的11.3%,這說明具備良好的金融基礎,利好綠色金融發展。

第五,大灣區科技創新活躍,有利於推動綠色金融的數字化、高端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截至2020年年末,廣東省投入研發經費2700多億元,佔全國的13.7%;其中,深圳、廣州、東莞、佛山、惠州、珠海6地市研發經費均超百億元。2020年7月,廣州、深圳兩市被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 

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面臨五大挑戰

王信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的成效、存在的問題等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已經成爲大灣區的共識,但體制機制的一些障礙還有待破解。面對“一個國家、兩種體制、三個關稅區”的背景,各地財稅體制和金融監管要求存在差異,增加了綠色金融項目對接以及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融通的難度。

二是地區的綠色金融發展優勢各異,但區域聯動效應還未得到有效發揮。廣州是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區,在政策支持、體系構建、基礎設施建設、產品開發以及碳金融等方面均處於領先地位;香港可以作爲大灣區綠色項目投融資重要的平臺和國際規則銜接的中介;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具有科技創新和領先產業優勢,有利於推動綠色金融和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澳門和葡語系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聯繫密切,可以作爲中國內地與這些國家在綠色金融、經濟低碳發展方面相互合作的橋樑。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了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旨在發揮溝通聯繫、信息共享、業務合作的橋樑作用,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的層次和深度,促進區域聯動。

三是綠色金融的基礎日趨完善,但一體化水平有待提升。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構建,雖然有相互的借鑑,但大灣區還未形成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粵港澳三地環境信息披露在標準、主體、內容、規則以及形式等方面的一體化水平有待提升,披露信息的可比性相對不足。

四是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初步建立,但互聯互通仍存在較多障礙。大灣區內地九市是綠色信貸發展的主力。截至2021年6月末,大灣區內地九市人民幣綠色貸款餘額爲1.12萬億元,佔廣東省綠色貸款餘額的近92%。深圳藉助金融科技等優勢,在綠色保險和綠色基金等領域佔據優勢。香港金融市場發達,引領大灣區綠色債券的發行;截至2020年年末,在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爲380億美元,未來內地發行主體在香港發行綠色市政債的空間廣闊。“但是,由於監管、標準、程序等差異,各地綠色金融產品互認有待進一步加強。”王信強調。

五是碳市場發展優勢明顯,但平臺的功能仍有待加強。截至2021年6月末,廣州和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累計成交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三,但是廣深兩地的碳配額還不能跨市場交易和互認流通,單個碳市場體量有限,制約了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全國統一的碳市場運行之後,廣東碳市場的規模縮減了近50%、交易量下降了近60%。

關於未來大灣區的綠色金融發展,王信提出六點政策建議。一是發揮先行先試優勢,推動綠色金融試驗區提質增效;二是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綠色金融與經濟低碳轉型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三是強化政策激勵,在大灣區探索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四是加強互聯互通,完善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產品和市場體系;五是促進大灣區綠色金融與人民幣國際化互動發展;六是強化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防範與應對,提升大灣區綠色金融體系的靈活性和韌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