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血脈中的“鐵人精神”:大慶油氣產量當量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基層創新活力凸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劉美琳 大慶報道

在王一鳴(化名)的童年記憶裏,“鐵人”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小時候,我經常去鐵人廣場玩。廣場中間有一座鐵人王進喜的雕塑,爸爸媽媽經常帶着我在附近放風箏。我初中就讀於大慶一中,學校旁邊就是鐵人紀念館,高中在鐵人中學讀書。可以說,‘鐵人’已經深深刻在我的成長經歷和血液之中。”王一鳴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想,這或許是每個大慶人的共同感受。”

大慶,中國最知名的油城。從名字上看,“大慶”是爲了慶祝新中國成立10週年而起的。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相當於爲國慶獻上了一份大禮。60多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4.33億噸,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1萬億元,創出領先世界的陸相油田開發水平。

60多年來,大慶油田靠鐵人精神而站立。2019年9月,大慶油田發現60週年慶祝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指出“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隨着《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相繼獲批,大慶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亦將迎來全新機遇。

鐵人精神與英雄之城

究竟什麼是鐵人精神?如果問大慶人這個問題,可能會得到不同的回答。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把貧油國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鐵人王進喜的這些名言,許多大慶孩子從小就已耳熟能詳。無論如何,當人們討論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時,始終離不開石油工人王進喜,以及那場始於1960年春的改變新中國命運的大會戰。

1959年,大慶油田最初發現時,“大慶油田原油又黏又稠,只有搬到赤道才能開採”類似的質疑聲不絕於耳。彼時,我國並沒有開發建設大油田的成功經驗。

1960年春,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和他的戰友們來到大慶,貝烏五隊改名爲1205鑽井隊。這場石油會戰中,鐵人王進喜帶領鑽井隊知難而進,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壓制井噴,帶動大會戰迅猛發展。自此,大慶油田依靠自身力量開發建設了世界級特大油田,挺起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脊樑。

一組數據可以印證鐵人精神的“重量”:與國外同類油田相比,美國拿下東德克薩斯油田用了9年,蘇聯拿下羅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慶油田從第一口井噴油到探明長垣面積只用了1年零3個月;到實現石油基本自給,僅用了3年時間。大慶油田在1963年底已建成146平方公里、原油年生產能力600萬噸的原油生產基地,累計生產原油1166萬噸,我國石油因此實現基本自給。

隨着大慶油田進入量產階段,中國徹底摘下了“貧油”的帽子。1963年12月3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宣告,中國石油基本實現自給。這一年,大慶油田形成年產原油6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佔同期全國原油產量的51.3%。

多年以來,大慶油田創造了多個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蹟: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這一數字保持了27年;年產原油4000萬噸以上,這一數字保持了12年。至今,大慶油氣產量當量一直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大慶油田定下的目標也頗具“野心”:2035年,大慶油氣產量當量保持4500萬噸以上;到2060年大慶油田開發百年之際,油氣產量當量仍保持4000萬噸以上。

內外並舉,困境“破局”

然而,近年來石油量價雙降,也撼動了大慶的經濟命脈。

隨着開採年限漸長,大慶石油的開採難度和邊際成本也在提高。2015年,美國宣佈放開石油出口,中東也開足馬力加大采油,致使全球石油市場的供需情況發生轉換。隨着國際油價跌至冰點,大慶油田一度深陷“內憂外患”的困境。

困境之中如何“破局”?2015年,大慶油田帶着“刀刃向內”的勇氣,把握“市場化”發展主線,正式啓動國企改革。這一年,大慶油田開展了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試點,並設定“四步走”改革時間表。

一方面,圍繞機構改革,大慶油田加快推進“瘦身”計劃。改革後,機關機構減少35個,減幅56.5%;管理人員編制減少483人,減幅31.5%。另一方面,社會職能的劃歸與剝離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截止2019年,大慶油田已完成民用供水、供電、供熱、物業、公交、市政設施、醫療以及高校的剝離移交工作。

與此同時,大慶油田也積極開拓國際“朋友圈”,初步形成內外並舉的發展格局。大慶油田市場開發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大慶油田外部市場收入同比增長2.47%,國內市場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8.11%,海外市場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0.97%。

實際上,大慶早在1998年就開始啓動“走出去”戰略,並在2010年正式進入伊拉克市場並加快步伐。大慶也在漫長的“出海”探索中找到了自身的差異化定位。

“從最初的地質勘探,到鑽井、修井以及提高採收率的工程技術服務,再到油田的水電設施建設,這些我們都能做到。一些服務商只能提供鑽機,卻沒有實力和隊伍提供技術服務,所以需要找分承包商一起合作。和他們相比,大慶油田有實力提供完整、專業、一體化的服務鏈條,小到每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市場開發部副主任周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擁有完整的業務鏈條,就容易轉化爲在一個區塊上的滾動開發。“比如,最開始中標的單子是打井,可是油田開採不可能只有打井,接下來還有其他計劃。通過第一次中標,我們就跟甲方建立一種合作關係。甲方一旦認可了我們的技術、管理、人員和服務質量,再有修井、技術服務等新的項目,就更容易拓展。這樣,我們不斷把鑽井業務一直往前發展,同時帶去相關的業務。穩住存量、滾動開發,一體化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周杰說。

2021年,外部市場收入目標爲160億元,其中外部市場油服收入目標達到110億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推進油氣合作帶動油服業務高速擴張,也將成爲“十四五”期間大慶油田“出海”的重頭戲。

新“鐵人”走四方

60餘年來,大慶經歷了高光時刻,也經歷過油價嚴冬。如今,一批批新“鐵人”也在不斷成長。

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採油工劉麗,1993年技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工作,成爲一名普普通通的採油工。近30年間,她以高質量高標準踐行和傳承着大慶精神鐵人精神,41歲成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42歲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4歲成爲全國技術能手,47歲獲得中華技能大獎。

另外,劉麗也致力於羣衆性創新創效成果的研製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劉麗工作室”,2017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爲“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工作室自建立以來,共製造各類革新產品2800餘件,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餘項。

“工作室其實是一個基層交流平臺,成立於2011年,從兩個人發展到目前五百多人。其中,既有專家骨幹、普通一線工人,也有專業技術幹部和剛畢業的大學生。這些年依託於這個平臺,專利成果也在不斷湧現。”劉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每個月工作室要做10-12次活動,已經堅持了五年多。此外,跨專業、跨工種的交流合作也頻繁舉辦。

與此同時,劉麗工作室也常常進行“一線巡診、專家坐診、難題會診”活動。採訪中,劉麗向記者展示了一個諮詢手冊。“平時大家都是在自己崗位上工作,而現場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所以一旦在現場發現問題,就可以直接和我們的專家們聯繫,都是非常有經驗、尤其是一線經驗的專家。”劉麗說。

充滿活力的基層單元正在大慶油田遍地開花。截至目前,以“劉麗工作室”爲代表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已在第二採油廠建立起8個。“劉麗工作室”也不斷擴大規模,升級發展爲由採油、集輸等12個分會和531名會員組成的“技師之家”,先後取得國家專利174項,“上下可調式盤根盒”等42項成果在油田得到規模推廣,累計創效1.2億元。

劉麗之外,還有更多的新“鐵人”走出大慶,將鐵人精神播撒在全國各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慶石油管理局新時期“五大標兵”、油田公司功勳員工——鑽探工程公司副總工程師、川渝項目部總指揮張書瑞,在2018年4月帶領川渝項目部全體將士遠赴大西南,一舉創出當地區塊速度與質量高指標,達到了2018年長寧頁岩氣開發會戰的先進水平。

“小時候,我沒有完全理解鐵人精神到底是什麼。現在長大了離開家鄉,我從事的也不是石油相關行業。但是,當我面臨工作和生活中極爲艱難的瞬間,我總想更努力一些、再拼搏一點。在這些時刻,我總會想到我是大慶人,我無法忘記鐵人廣場上王進喜雕塑那張堅毅的臉。”王一鳴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