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兩條腿”發力國際消費中心建設:構建全球消費資源聚集地,打響本土製造消費品品牌

9月18日,《上海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發佈,聚焦七個方面,提出了28項任務,爲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畫出了一份路徑圖。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各界關注已久。早在2019年,國家發佈《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去年商務部啓動申報工作並“吹風”試點方向。過去兩年多,曾吸引二十多個城市競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中,全國GDP前十強城市也都提過此項目標。

7月,商務部宣佈,經國務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率先開展國際中心城市培育建設。這五座城市率先嚐到頭啖湯。

近日,五城中,上海率先公佈《實施方案》。在業內討論中,上海時常被認爲是“最像國際消費中心”的城市。實際上,2020年共有兩座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1萬億元,分別爲北京和上海。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佈的《2021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評價報告》中,這兩座城市也分別列總排名的第1位 和第2位,顯示出極強的消費活躍度和消費供給、需求能力。

接下來,以上海爲代表,如何推動國際消費中心的形成?

劍指全球消費品集散中心、全球新品首發地

聚焦“國際”、“消費”、“中心”三個關鍵概念,此次上海《實施方案》提出七大方面——第一,構建融合全球消費資源聚集地;第二,推動多領域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第三,打造引領全球消費潮流新高地;第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標誌性商圈;第五,營造具有全球吸引力消費環境;第六,完善國際消費政策和制度體系;第七,構建區域協同產業聯動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提出打造全球消費品集散中心。對於國際消費中心來說,擁有全球性的集散作用格外重要。

以香港、新加坡等國際消費中心爲例,本地消費體量並不大,更多來自於開放型經濟下對人流、物流的集聚。“這些申報城市中有的是物流(消費品)集散地,有的是人流特別大,但國際消費中心要求人流物流能疊加,並有買賣全球的雙向性。”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是對城市能級的綜合考驗。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中心”城市,不僅流量規模大,也要有中心節點作用,吸引來自全國全球的消費流量。無論東京、新加坡還是香港,每天吞吐大量商務人羣、旅遊人羣,這些都支撐着城市的消費市場。

實際上,本輪批覆的五座城市也正是2010年首批獲得國家中心城市頭銜的城市。

其中,上海打造全球消費品集散中心的一大優勢正在於進博會。自2018年起,進博會已連續在上海舉辦三屆。以疫情前的第二屆進博會爲例,它撬動了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參加,當時有超過1000家境外企業是首次亮相。

無疑,進博會已成爲連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四大平臺作用也日益凸顯。近日,第四屆“進博會”首批出運展品已從歐洲啓運。

上海除了打造全球消費品集散中心,順勢而來的另一個目標是“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進博會也爲此提供了機遇。例如今年全球知名護膚集團——拜爾斯道夫將首次在進博會上亮相。

配套政策方面,上海也提出對消費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引領帶動國內消費升級需求。同時,發揮浦東先進製造和貿易航運樞紐優勢,推動消費平臺和流通中心建設。

率先探索擴大開放醫療等服務消費市場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理論、政策與實踐》報告顯示,全球140個最大的消費城市人口占全球13%,卻貢獻了超過33%全球消費市場份額、超過36%的GDP。

促進一個區域的消費,中心城市的帶動極爲重要。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佈的《2021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評價報告》中,排名前10的城市爲: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深圳、杭州、武漢、蘇州和西安。

對於北京、上海這樣的全國龍頭城市,促消費不僅是關乎本地城市的消費,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對全國城市做出示範作用、帶動作用。

以此次上海《實施方案》爲例,其中兩點值得格外注意。

首先,上海提出“打響本土製造消費品品牌,打造外貿企業自有品牌”,包括髮展城市定製商品和高級定製品牌等。對於一批引領性本土品牌,將支持其進商場、上平臺、入駐特色街區、進免稅店。

同時,上海還將從展會層面發力,包括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日、世界設計之都大會、設計創新展等等,提升本土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在網絡新消費層面,此次《實施方案》還提出打造一批面向垂直領域、細分客羣的上海品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到,8月20號,在上海市商務委指導下,上海市商業聯合會、市首發經濟促進聯盟已開始本年度引領性本土品牌的推薦工作,名單將在10月下旬揭曉公示。

上海培育出更多有競爭力的本地品牌,也將促進“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中分得更多蛋糕。

《實施方案》中另一可能在全國市場產生影響的舉措是,“擴大與消費相關的服務業開放,研究探索放寬電信服務、醫療健康等服務消費市場外資准入限制,促進服務供給體系升級”。

陸銘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談到“國際消費中心”往往強調商品國際化,比如國際購物中心,這比較狹隘的理解,更關鍵的是要考慮服務消費(包括醫療教育文化等)是否都有具有服務於全世界的特徵。

他表示,我國日常消費品市場隨着發展日漸飽和,消費面臨突出短板其實是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這些也存在一定供給制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數年前,上海曾着力推動一家國際醫院的落地,努力許久後仍面臨一些行業政策上的制約。此次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或將爲進一步推進改革提供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