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曹镇水席”在平顶山地区最为盛名,不仅在于其菜味独特,老少皆宜,更在于其与宋代的宫廷宴席有着莫大的关系。

曹娘娘与曹镇水席

相传北宋时期,宋真宗让朝中天师为自己算姻缘。天师夜观天象,说娘娘在汴京城南300里处。于是皇帝派钦差寻访娘娘。天师告诉钦差:“娘娘家房上的兽头是活的。”

钦差一路寻到了曹镇,路过一曹姓人家时,一只猫蹿上了房顶,趴在兽头的位置上。钦差便用轿迎回了这家唯一的女孩。这个女孩随后被宋真宗封为贤妃娘娘。

曹娘娘出身贫困,吃不惯宫中的珍馐佳肴,加上思念家乡,入宫不到一年,竟得了病。宋真宗见状,特恩准她离宫回乡祭祖探亲。为答谢乡情,曹娘娘特带回一批御厨及大量珍稀食材,连日用好酒好菜犒劳家乡父老。看着众乡邻席间饕餮大吃、喜气洋洋的场景,曹娘娘很是开心,但依然不思茶饭。

御厨做水席

一日,曹娘娘正在家同哥哥叙旧,厨房里忽然传来扑鼻香气,让曹娘娘顿生饿意。原来小侄子在沙河里摸了一条1公斤多的大鲤鱼,嫂子这会儿正忙着做红烧鱼。等嫂子把鱼端上,曹娘娘不顾吃相,一顿大吃,不一会儿就将红烧鱼吃得干干净净。

曹娘娘的哥哥见状,把周边的有名厨师全部请到家中,要他们做拿手饭菜。负责曹娘娘膳食的公公见状,当即决定由当地厨师列出食材清单,由县太爷亲自负责选购,当地厨师和御厨一起造膳,把当地叫上名的菜品全部做出来。经过连夜准备,到第二天中午,各类菜品共做了二十余种,让曹娘娘食欲大增。

看到曹娘娘吃得开心,公公特命令御厨把这些食材和做法记录下来带回宫廷,作为宫廷膳食专门伺候娘娘。

由于曹娘娘是从水路回的家乡,又从水路回的京师,大家为纪念曹娘娘,遂把这道酒席叫做“水席”,意为从水路带来的宫廷宴席。由于历史久远,今人更习惯于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水席,即主食一道热菜一道汤轮流而上,像流水一样不断更新。

据传,宋真宗因喜爱水席,竟整日食宿于曹娘娘的寝宫。其他嫔妃得知,竞相派御厨学做水席,水席成为了北宋时期的一道宫廷名宴。

曹镇水席与八仙桌

因为“曹镇水席”各类菜品的摆放位置及上席顺序一开始就按照八仙桌的格局进行设计,所以真正的“曹镇水席”文化是与八仙桌紧密相连的。

水席一开始,先上八道凉菜,四荤四素,荤素相间摆放,分布四条边八个方位,代表阴阳相济,四象循环,八方相辅。主食居中摆放,代表中规中矩中庸之道。在八仙桌的四角分别摆上一小碟糖果,则是考虑到客人带有小孩儿,在没有正式开席之前,小孩儿可以先吃这些糖果。

我国尊老、孝悌、敬客、谦卑观念,在“曹镇水席”的座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主家宴客,每桌水席都专门放两张太师椅,为正座。正座又分为主座、陪坐。坐正座的客人不论贫富和地位,只论辈分与年龄,一般是做客的长辈坐主座,由主家辈分相同,年龄相仿的人坐陪座作陪。正座的对面一般坐年轻小伙儿,主要负责端茶倒水,盛饭敬酒。除了小孩子外,每道菜上席之后,陪客要主动帮主座的长辈夹菜,长辈不动筷子后辈人都不允许动筷。

水席菜品的寓意和选择

“曹镇水席”在传承中产生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同场合的水席,对菜品要求也有所不同。

婚宴的水席上必须有“两菜一汤”,两菜即“凉拌莲菜和糖醋鲤鱼”,寓意“喜结连理”。“一汤”即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四种食材加红糖熬制而成,寓意“早生贵子”。另外,家中添丁置办宴席,主食的第一道荤菜必须为糖醋鲤鱼,寓意鱼跃龙门。家中添女置办宴席,主食的第一道荤菜必须为黄焖整鸡,寓意凤栖贵地。“曹镇水席”的最后一道菜都是用打散的鸡蛋熬制成的甜汤,意在含蓄地告诉大家已圆满散宴,客人们可以离席回家了。

“曹镇水席”对不同食材的选择要求也比较严格。当地水席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斤半鲤鱼马蹄鳖,一拃(长度)蹿条(小鱼)一寸虾(当地读‘虾’为‘xie’),斤鸡炖汤糯米接”,说的就是,一斤半的鲤鱼一般需要三年长成,马蹄大小的河鳖一般需要五年长成,一斤重的土鸡一般半年长成,这个时候肉质正嫩,营养价值最高。一拃长的小鱼和一寸长的小虾炸好后,不用去刺剥皮,最为焦香可口。蒸糯米一般紧接在这几道菜之后上席。

如今,水席的规格也根据客人的数量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水席又叫“八大件”,即八道凉菜、八道热菜(又称干菜)、八道汤,外加两份面点。后来,简省到了“六大件”“四大件”。甚至还针对家庭聚餐、三到四人的朋友聚会还推出了“两大件”。

一千多年来,“曹镇水席”一直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咸辣酸甜,四味俱全,香而不腻,醇厚悠长”的独特风味。如今,不少平顶山人扛起“曹镇水席”这一文化品牌到全国各地开饭店,备受当地消费者欢迎,因为他们推广的不只是水席产业,更是一部饱含历史印记的水席文化。(蔡长伟 张旭长)

编辑:王晓颖审核 :王世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