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奎峰,是句容市白兔镇致富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一个土生土长的句容人,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新时代的高素质新农人。

新在哪里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新在理性化、专业化,走绿色发展之路

我种葡萄,不怕大家笑话,也是有点误打误撞。当时人家说一亩田葡萄纯收入都在七八千元以上,租点田雇几个工人就行了,谁知道三年下来全亏本。虽然亏本了但是我找到了亏本的原因:①我们大部分人生产的是低端产品、走的低端市场、挣的低端价格,反过来谁先做好谁先受益,于是我拖家带口住进葡萄园,做起了全职的农民。后来参加农业农村局的农民培训,让我发生了质的转变。我了解到要想做成功,首先要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做出全职的农民,全职的农民才能做出工匠精神,才能做出品质,才能做出品牌,才能有利润。②从事现代农业要规划先行,规划的目的就是少走弯路,我们要用工业的理念来做农业。③要把技术的定价权和产品的定价权控制在自己手里,不要做一辈子的学生。④不要研究葡萄打什么药最好,而是要研究葡萄怎样才能不生病,(比如葡萄生病主要是因为高温、高湿、土壤、病虫害、植物平衡值,同时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植物生长规律),所以我们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打造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近几年,通过各部门的培养和各位专家的指导,我果园的葡萄多次在省级以上葡萄评比中获得金奖,同时我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百民优秀学员、江苏省劳模等荣誉。这些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许多领导和科技专家的辛勤付出换来的,这些年我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培育,感受到了学习的力量。

新在合作化、规模化,走共同致富之路

我组建了致富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合作社成员转变种植理念和方式,以高品质葡萄占领市场。合作社亩均增加效益3000多元,带动就业200多人。近年来,我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培训80余批5000余人次,包括我们江苏重点帮扶的贵州、陕西学员。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关心和培养下,我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从学生走向了讲台。市里还帮我打造了“田间课堂”,让我走进创业论坛,走上大学讲坛,让我争当“十佳”农民、新型农民。农业农村部门培育我们新农人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早点成为老师,手把手教农民,希望我们以点带面、以面串片,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在标准化、信息化,走适应市场之路

在各界的关心和培育下,我的果园做成了江苏省葡萄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国家级葡萄产业体系技术示范基地,摸索出葡萄从种植到销售全程绿色标准化模式。我提出“将果园变公园,将劳动变运动”的经营理念,和顺丰以及EMS合作,把原本较高的邮费降了下来,通过顺丰和邮政的极速配送,帮当地老百姓真正打通了葡萄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新在爱农村、爱乡亲,用感恩的心灵奉献“三农”

我1977年出生,那时农业还不发达,农村生活还很艰苦。小时候,我生过一场大病,家里没钱治疗,是村里的党组织和老党员发动村民共同募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长大后我跑了几年运输,赚了一点钱投身农业,这里边还有一个报恩的动机。这几年我带着周边农民打造环境、改良土壤、引进新品种,走生态发展之路,希望通过生态发展共同走向致富。

我从初中毕业就开始义务献血和做好人好事,至今累计献血6000毫升。连续多年我坚持向当地民政和慈善机构捐助。去年新冠疫情期间,我积极主动向当地防疫一线捐款捐物。我认为每做一件好事都是为自己的人生加分,希望到老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初衷(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劳模梦)。这两年的疫情,国家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我们的人民生命,让我们感受到了有大家才有小家、让我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祖国的伟大,我们更应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应该爱国爱党。

赵亚夫老师是我们农业的一张名片,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是一面旗,我们是旗手,我们要更好地把这面旗帜传承下去。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乡村变得更美丽,让农民变得更富裕、让农业变成更有奔头的产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整理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