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9月19日報道:晚上看一場音樂劇已逐漸成爲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除了國外引進音樂劇,中國的原創作品在哪?音樂劇製作人如何發揮作用,用音樂劇講述中國故事?

9月19日下午,在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的《破繭成蝶:李盾和他的音樂劇世界》新書首發會上,該書作者、音樂劇製作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李盾用一個個小故事,講述了自己製作原創音樂劇的30年曆程。

“音樂劇是現場娛樂的終極表現形式,很適合講故事。我曾經被很多西方音樂劇的故事打動,因此就特別希望能用東方的審美,把中國的好故事,帶到世界舞臺上,讓全世界的人爲中國的、東方的故事流淚。”李盾說。

李盾的音樂劇主題始終聚焦中國故事。9月初,音樂劇《飛天》主題音樂會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帶領觀衆跨越大漠黃沙、穿越千年時空。他說:“飛天是關於敦煌文化守護的故事,我和三寶從開始醞釀這部作品至今,已經差不多十年了,這纔有了音樂會上那些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唱詞。”

如果說音樂劇《白蛇傳》是李盾原創音樂劇的起點,《蝶》《西施》《啊!鼓嶺》《酒幹倘賣無》《重生》等一系列作品的推出,引領着一大批原創音樂劇。這些作品背後鮮有人知的故事,都記錄在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破繭成蝶:李盾和他的音樂劇世界》中。

在活動現場,李盾回憶,1997年自己開始了的東方音樂劇初試驗《白蛇傳》。當時他一心想做東方的音樂劇,想借助中國的經典故事,於是選中了既有神話色彩又有民間基礎的《白蛇傳》。《白蛇傳》在深圳一演就是1200場,有人看了60多遍。“那個旋律現在還經常在我腦海中出現。琢磨了多年以後的第一次綻放,往往是最純粹、最真誠的表達,也是最珍貴的。”李盾說。

2008年,《蝶》受韓國第二屆大邱國際音樂劇節之邀,前往韓國演出。第二幕演到一半,李盾就聽到臺下哭聲一片。整場演出結束,觀衆起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通過對《白蛇傳》《蝶》《啊!鼓嶺》《重生》等作品誕生歷程的生動回憶,李盾還原了中國原創音樂劇“破繭成蝶”的歷程,並表達了自己對於中國音樂劇的思考。

熱門影視作品IP改編作品成了國內音樂劇市場上的新風潮,尤其是在上海,小劇場音樂劇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是不是國內音樂劇市場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呢?李盾表示,目前是國內的音樂劇發展的黃金時間窗口,市場表現出很大的潛力,尤其是在北上廣,出現了大批音樂劇迷,因此土壤是非常好的,在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不錯的作品。但這還遠遠不夠,目前要做的首先是形成良好成熟的音樂劇生態。

“中國音樂劇要有大的發展,首先應該建立劇院羣、創造‘有機體’,我們對劇院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殿堂式劇場。”李盾以倫敦西區和百老匯爲例,爲讀者介紹了造價成本不高的一個個劇院組成了集羣的概念,實現了其商業價值。他提出:“上海是文化碼頭,是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最好的地點,不能只演版權作品,應該有更多‘小而美’的商業劇場爲原創作品提供更多的演出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