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數據顯示,7月份居民存款減少1.36萬億元。那麼減少的這部分居民存款從銀行流出後,去了哪裏呢?數據顯示,今年的公募以及私募基金擴容明顯,尤其是私募基金,目前私募基金規模迅速增長,已比年初時增長超過3萬億元。

回到A股市場,今年結構性行情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就在9月17日,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33萬億元,這已經是連續第43個成交額過萬億元的交易日。而上一次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額過萬億元,還是在2015年5月8日~7月8日期間。

這兩次滬深連續43個交易日過萬億元背後有何異同?萬億元成交成爲A股新常態後,目前的市場是牛市開端還是行情見頂?

7月居民存款減少1.36萬億元,到底流向了哪裏?

近期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末,我國本外幣存款餘額231.92萬億元,同比增長8.8%。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225.49萬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個和1.7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1.13萬億元,同比多減1.21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36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31萬億元。

7月份住戶存款減少1.36萬億元,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400多億資金從銀行流出。減少的這部分居民的存款從銀行流出後,去了哪裏呢?我們來看另外一份數據,可以一窺資金流向。

據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587家,管理基金數量98977只,管理基金規模17.06萬億元。其中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56161只,存續規模4.36萬億元。而到了2021年8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404家,管理基金數量114361只,管理基金規模19.05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908家,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69332只,存續規模5.52萬億元。整體來看,私募管理基金規模年初至今增加了1.99萬億元。另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規模增加了1.16萬億元。私募的規模較年初出現大幅增長,或許意味着上述居民家中的銀行存款正從銀行流向理財市場。

北京星石投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着經濟穩定增長,越來越多的行業恢復景氣,景氣度不差且估值合理的資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自6月以來國債收益率快速下行,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也出現了下滑,疊加監管對銀行理財產品使用攤餘成本法進行約束,造成其收益率波動加大,銀行理財產品吸引力也有所降低。從2020年3月以來的表現來看,股票市場的賺錢效應相對較好,成爲“類資產荒”狀態中的優質資產。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底,萬得全A指數上漲33%,創業板指上漲55%,滬深300上漲22%。在這一背景下,資金開始湧入股票市場。

結構性行情深入發展,市場出現“類資產荒”

星石投資告訴記者,從資金層面來看,首先,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基金髮行等增量資金跑步入場。截至9月15日,今年北向資金淨買入2895億元,已經超過2020年,接近2018年全年的水平。第二,居民財富也在加速入場,直接投資於股票市場的居民人數有所增加。8月新增自然人投資者187萬人,環比增加16.53%,連續三個月處於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居民財富也通過購買基金入場。從基金髮行來看,截至9月15日,偏股型基金已經發行17610億份,高於2020年同期,且今年全年發行份數有望達到歷史新高。

從股市層面來看,在增量資金加速湧入股市、但市場認同的優質資產供給有限,並且前兩年的牛市系統性拔高了市場整體估值水平的背景下,隨着結構性行情的深入發展,今年二季度以來市場呈現出“類資產荒”的狀態,尤其是3月中旬至7月底,市場對成長風格的偏好愈演愈烈,風格分化演繹至極致。星石投資認爲,“類資產荒”一般發生在流動性較爲充裕但經濟動能欠佳的時候。當經濟動能不足時,流動性逐漸轉向寬鬆,在增量資金跑步入場的同時,市場認同的優質資產卻比較有限,投資機會較少,就會出現“類資產荒”的狀態。今年以來市場就是處於這種狀態。

星石投資同時表示,由於基數異常,今年數據的可讀性較差。二季度以來,經濟復甦動能有所回落,疊加零散疫情偶見發生,市場對於經濟預期出現分歧。爲數不多的市場共識之一是長期邏輯較強、政策支持明確的科技成長行業景氣度較高,因此成長類被認爲是最優質的資產,增量、存量資金對其持續追逐,導致市場劇烈分化。7月底之後,伴隨着穩增長預期增強,市場風格從成長類“一支獨秀”的狀態逐漸趨於平衡,“類資產荒”有所緩解。向後看,市場可能正處於高景氣度向合理估值切換的開始。一方面,8月之前的分化爲均值迴歸提供了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穩定增長,越來越多的行業恢復景氣,景氣度不差且估值合理的資產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43天日成交萬億過追平歷史,牛市開端還是行情見頂?

近期,A股市場萬億成交成爲常態。9月17日,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33萬億元,這已經是連續第43個交易日的成交金額過萬億元,而上一次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額過萬億的情形還是在2015年5月8日~2015年7月8日期間。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當前滬深兩市雖然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額過萬億元,但是主要指數並沒有出現激進的上漲,更多的是個股連續上漲,極好的賺錢效應吸引着場外資金入場。那麼目前市場的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過萬億元,和2015年的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過萬億元相比,有何異同呢?

上海世誠投資陳家琳告訴記者,這兩者背後有明顯的區別。首先雖然都是成交過萬億元,但目前A股總市值已經大幅“膨脹”,同樣的成交金額下,目前的日換手率處於更加健康的水平。在2015年,市場充斥着槓桿資金,且該類資金佔總交易額比例較大,而目前市場的槓桿資金仍在合理範圍之內。另外,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在每天過萬億的總量裏面的佔比,目前也較2015年時有相當程度的提升。目前的市場及板塊波動要遠小於2015年,體現了市場正在走向進一步的成熟。陳家琳認爲“牛市已經在路上”,目前萬億成交額的背後所體現出來的換手率、機構投資者佔比和市場波動不斷下行等現象,正是長牛慢牛的特徵。

喬戈裏資本牛曉濤則認爲,今年成交日均過萬億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上市公司多了,基數大了,交易量自然就大了。日均過萬億元以後將會成爲常態。2015年5~7月,是市場公認的牛市,多數市場參與者處於膨脹狀態,槓桿資金撐起了每天過萬億的成交額,後來遭遇劇烈調整,投資者損失慘重,包括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慘遭平倉。今年7月底以來的A股市場是不是牛市,市場存在分歧:一方面是新能源、光伏、資源股的牛市,另一方面消費、醫藥等去年的大白馬股票持續下跌,平臺經濟、教培股更是慘遭“腰斬”甚至“腳踝斬”。對比2015年的成交日均過萬億元和今年的日均過萬億元,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市場對是否是牛市存在明顯的不同認知。

牛曉濤解釋道,這幾年,市場就是正常的市場,沒有明顯的牛熊區別。就拿今年的市場來說,賽道對了,利潤就高;賽道錯了,就會虧錢。如果要說是牛市,怎麼解釋有很多人虧錢?你說是熊市,那爲什麼很多買入新能源、芯片的基金賺得盤滿鉢滿?而且,就是同一個賽道之中,也有擇時的問題,沒有在合適的時間買入,同樣也賺不到錢。我覺得要適應市場,轉變觀念,不要糾結牛市、熊市,也不要覺得日均萬億就是牛市來了,或者認爲就是見頂了,風險來了。今年的市場成交日均過萬億元,意味着我國證券市場恢復正常,連續100日日均成交過萬億元也很平常。因爲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之相匹配的證券市場日均成交過萬億元是很正常的。

新里程資產賴戌播則告訴記者,目前的成交過萬億元,跟6年前沒有太多的可比性。因爲這兩個時間段至少有以下幾個顯著的不同:首先是市場容量不同。現在上市公司是4000多家,還多了一個科創板,市場的總市值差距很大,也就是說,同樣是萬億元成交額,但是換手率的差別比較大。其次是量化交易佔比完全不同。現在比較可靠的信息是目前每日成交當中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佔比大約三成,也就是有300億~5000億的成交額是由量化交易程序交易貢獻的,而6年前這個比例可能不到5%.第三就是滬港通和深港通開通之後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外資持有A股的比例已經顯著上升,這也是成交金額顯著增大的原因。

第四就是市場所處的技術階段不一樣。2015年中的持續放量是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指數上漲超過一倍的情況下出現的,很明顯是處在非常瘋狂的投機博弈格局當中,也就是處在頂部的巨量換手格局當中。而最近一年的大盤指數,尤其是上證指數漲幅很小,甚至是原地踏步狀態,這種巨量換手主要體現在不同板塊之間的風格切換頻繁,而不是全線大面積的泡沫式上漲,因此大盤並沒有像6年前那樣積累巨量風險。因此,目前上證指數或者說大盤不太可能是重要的頂部,如果存在重要頂部,可以推測將會大概率出現在最近半年或者一年漲幅巨大的板塊和個股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