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截至8月末,在滬港兩地上市的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太保(601601.SH)、中國人保(601319.SH)、新華保險(601336.SH)、中國平安(601318.SH)五大上市保險公司2021年中報全部完成披露。

2021年上半年,保險行業的日子似乎難言“順心”。一方面,A股上市險企股價低迷,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爲企業平添不少煩惱。另一方面,險企的傳統盈利模式面臨重重考驗,受疫情和宏觀經濟環境的考驗,傳統保險行業供給模式無法與新消費需求有效匹配,行業轉型勢在必行。

淨利潤“四升一降”,成敗於“投資收益”

從2021年上半年“成績單”看,五大上市險企合計實現淨利潤2523.14億元,日均淨賺7.99億元。

綜合各家中報數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歸母淨利潤爲409.75億元,同比增長34.2%;中國太保歸母淨利潤爲173.04億元,同比增長21.5%;中國人保歸母淨利潤爲168.84億元,同比增長34.0%;新華保險歸母淨利潤爲105.55億元,同比增長28.3%;受投資收益影響,中國平安歸母淨利潤爲580.05億元,同比下降15.5%。

投資收益成爲助推不少險企淨利潤增長的“利器”。

中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實現總投資收益1176.38億元,同比增長22.4%,總投資收益率達5.69%;中國太保實現總投資收益493.4億元,同比增長28.4%,總投資收益率爲5%;中國人保實現總投資收益353.62億元,同比增長34.9%,總投資收益率爲6.7%;新華保險實現總投資收益311.17億元,同比增長48.1%,總投資收益率爲6.5%。

而中國平安則“反受其累”,實現總投資收益660.54億元,同比下降23.1%,總投資收益率爲3.5%。中報顯示,2021 年上半年,中國平安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估值調整及其他權益調整金額爲359億元,對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影響金額爲 208億元,對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影響金額爲61億元。

在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聯席CEO姚波透露,如剔除華夏幸福減值計提影響,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營運利潤同比增長18.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增長14.7%。

姚波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已對華夏幸福這筆投資進行審慎風險計提,整體撥備已佔風險敞口60%以上。“在河北省政府牽頭下,中國平安作爲華夏幸福債委會成員之一正積極參與風險處置工作。下半年,將根據實際情況繼續評估,若情況好轉,撥備可不再計提,甚至有轉回的可能。若情況沒有明顯好轉,或化債方案明確後,再進一步計提撥備。”

新業務價值普降,壽險轉型勢在必行

儘管頭部險企淨利潤指標依然亮眼,但對於壽險行業關鍵的新單保費、新業務價值、新業務價值率等關鍵指標卻普遍呈現下降態勢。

具體來看,中國人壽新業務價值爲298.67億元,同比下降19%;太保壽險新業務價值爲102.31億元,同比下降8.9%;人保壽險新業務價值爲24.12億元,同比下降25.2%;新華保險新業務價值爲40.9億元,同比下降21.7%;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爲273.87億元,同比下降11.7%。

從各家業績會上可以明顯感到行業普遍面臨的壓力。

中國人保副總裁、董事會祕書李祝用分析稱,人身險面臨行業性的清虛治理及轉型問題,傳統的增員驅動和銷售透支的發展方式難以爲繼,新的以客戶爲中心、以價值爲本的深層次經營邏輯和發展模式沒有建立起來。

“整個壽險業都面臨很大壓力。”中國人壽總裁蘇恆軒則在業績發佈會上直言,一方面由於今年上半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仍處於不均衡狀態;另一方面居民消費意願降低。疫情影響下,居民對長期大額支出以及非必要產品方面開支較爲謹慎,壽險產品的市場吸引力不足。

“上半年整個行業的新業務增長處於低位,出現了負增長,中國人壽也不例外。雖然存在不利因素,但我們認爲,當前面臨的是短期挑戰,是行業結構與新的供求平衡形成的陣痛期。我們還是堅定看好中國壽險業的長期發展。”蘇恆軒表示。

經過幾十年發展,國內壽險行業已行至變革前夜,代理人“人海戰術”模式經過多年粗放式發展,遭遇展業難度增加、質量亟待提升的困境。

不過,在過去數年,頭部險企已啓動壽險改革,在放緩增長代理人數量的同時,持續深化改革,努力提質增效。

2021年上半年,各家險企代理人隊伍規模繼續呈現收縮趨勢。

公開數據顯示,五大上市系壽險公司,壽險代理人的數量較去年末減少83萬人。分公司看,截至2021年6月末,中國人壽、太保壽險、人保壽險、新華保險、平安壽險及健康險的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較去年末分別減少22.8萬人、10.8萬人、16.5萬人、16.5萬人和14.6萬人。

新華保險副總裁李源談及代理人隊伍規模縮減時指出,當前壽險行業存在“四個不匹配”:一是隊伍與客戶年齡不匹配;二是產品供給與客戶訴求不匹配;三是銷售場景與消費模式不匹配;四是隊伍收入和留存率不匹配。

“20世紀90年代營銷員隊伍每個月可以拿到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那時算是高收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行業的平均收入只有3000元到4000元,收入不穩定,與隊伍的留存是不匹配的。” 李源說,“做金融、做保險的收入,3000多塊錢遠遠不夠。所以說,改變具體銷售人員隊伍的收入,是我們接下來非常關鍵、重要的事情。”

“整個壽險代理人渠道改革非常艱難,要改變幾十萬人。”中國平安聯席CEO陳心穎在上半年業績發佈會上坦陳,壽險代理人渠道改革很艱難,但刻不容緩而且沒有退路。代理人隊伍要從大進大出轉向高質量、高產能、高收入的“三高隊伍”模式,必須進行深度改革,這至少需要3年時間。代理人的減劣提優是困難的,行業吸引力下降還需直面。“但我們會逐步把質量提起來。”陳心穎說。

車險綜改影響持續,倒逼險企精細化經營

去年9月19日啓動車險綜合改革以來,上市險企的車險保費均出現下降趨勢,財險板塊增長的壓力陡增。

銀保監會9月7日公佈數據顯示,車險綜改累計爲我國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1700億元,“降價、增保、提質”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完成,車險市場呈現保費價格、手續費率“雙降”和保險責任限額、商車險投保率“雙升”的新局面。

車險業務在財險業務中的佔比也在下降。

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通過改革,車險業務在財險業務中的佔比降爲51.8%,同比下降5.4個百分點,比例已基本接近美國(43%)、日本(50%)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平均水平。

具體來看,受車險綜改持續影響,各家車險保費均有所承壓。中報數據顯示,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平安產險3家財險的業務收入分別爲2518.25億元、815.6億元、1333.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2.5%、6.4%、-7.5%。而車險保費收入則均有下滑,3家車險業務收入分別爲1207.55億元,446.42億元,890.1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7.8%、-6.92%、-6.93%。

對此,中國人保表示,由於費率下降,車均保費同比大幅減少。同時,車險綜改後,由於車均保費同比減少和賠付責任增加,機動車輛險賠付率爲70.3%,同比上升12.7個百分點;綜合成本率爲96.7%,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

中國人保表示,人保財險將加強車險精細化管理,鞏固農業保險等政策性業務優勢,大力推動商業非車險業務發展;消化歷史包袱、推進打假減損,重點解決承保、銷售、理賠等成本管控的痛點,實現成本領先。

中國平安則表示,受車險綜合改革影響,保費規模短期承壓。平安產險通過優化客羣結構、加強風險篩選等管理舉措,2021年上半年整體綜合成本率同比優化2.2個百分點至 95.9%。

平安產險稱,未來將不斷優化成本結構,提升盈利水平;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爲目標,以客戶爲中心,進一步加強客戶線上化服務,持續深化科技在車險業務經營中的應用。同時,平安產險將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出專屬新能源車險產品,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推動車險業務平穩健康發展。

優化客戶經營和精細化管理成爲各家共同的抓手。

中國太保稱,2021年上半年,受車險綜改等影響,太保產險實現車險保險業務收入446.42億元,同比減少6.9%;綜合成本率爲99.0%,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其中綜合賠付率爲72.7%、同比上升13.1個百分點,綜合費用率爲26.3%、同比下降11.9個百分點。

據報道,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在發佈會上表示:“雖然我們在經營中感受到車險綜改帶來的一定壓力,但車險綜改也是一個助推器,倒逼保險機構精細化經營。”

顧越透露,在車險綜改的大背景下,公司在客戶經營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個人客戶數增長11%,車險客戶加載非車險產品增長89%,滲透率提高20.7個百分點達到48%以上。“通過客戶經營,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能力,將是我們下一步的主要課題。”

責編 | 楊琳

版式 | 孫珍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