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宛林

共同富裕的提法由來已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曾提出共同富裕問題,並進行了持續探索;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深刻論述了“先富論”“共富論”及其辯證關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深刻闡述了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本質要求、目標安排、實現路徑和關鍵舉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可以說,我們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歷程,也是團結帶領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目標不斷前進的歷程。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第一個一百年,我們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凝聚着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浸透着中國人民的辛勤汗水,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創造美好生活的精氣神。第二個一百年,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更要用好人民力量,彙集和激發人民的磅礴偉力,共同築起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萬里長城。

人民羣衆是探索路徑的“生力軍”。實現共同富裕,重點是縮小城鄉差距。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八八”戰略,浙江積極探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爲全國首個共同富裕先行示範區,“楓橋經驗”由這裏孕育,“飛地經濟”在這裏見效,“山海協作”從這裏啓航,這既是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十幾年如一日的接續奮鬥,更是一批又一批人民羣衆傾情投入的艱辛實踐。要補齊鄉村短板,關鍵在鄉村振興,就是要使鄉村的產業興起來、讓農村的環境美起來、將農民的收入提起來。脫貧攻堅的實現,離不開“土專家”“田秀才”的“先行者”探索,離不開致富帶頭人的“領頭羊”作用,離不開廣大黨員的“孺子牛”貢獻,也離不開中國大地數以萬計農村小鎮居民延續千年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鼎力攻堅。

人民羣衆是推動進步的“創造者”。實現共同富裕,關鍵靠統籌協調。早期,受地理因素和發展局勢影響,東部地區先富起來,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1996年對口幫扶政策出臺至今,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協作,扶貧援助物資源源不斷、經濟技術合作架橋牽線、人才交流接踵而至,西部地區經濟崛起,廣大青年學子毅然投身支教事業,讓教育、文化種子傳播到祖國最偏遠、最貧瘠的地方。如今,國家繁榮興盛,但部分技術仍存在不足,就有“時代楷模”黃大年學成報國,帶領科研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爲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他們立德修身、教書育人,用至誠報國的精神激勵國人;他們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爲民族復興的偉業貢獻力量。他們用實際行動印證,人民的力量是最寶貴的時代財富。

人民羣衆是高質量發展的“檢驗者”。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2020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了24426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了2.4%,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錢花得值不值,有沒有實現技術攻關,有沒有增強國家競爭力,有沒有改善人民羣衆生活,自有人民監督、人民檢驗、人民助力。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上天又落地,舉國歡呼;“我爲羣衆辦實事”取得實效,民衆喝彩;基層治理創新有力,羣衆自發推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終指引着奮鬥的方向,人民羣衆的首創精神始終是高質量發展的力量之源。不斷從人民羣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以人民羣衆的評價砥礪意志和品質,不斷以人民羣衆的嚮往把穩高質量發展之舵,才能穩穩地抵達共同富裕的彼岸。

共同富裕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人民則是這奮鬥征程中最偉岸的大山、最強大的靠山、最堅實的泰山。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要用好人民力量,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繼續創造新的輝煌。(宛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