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要实现数字化转型,既需要对城市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更多采集和精准掌握,也需要平衡好数据安全性和人性化的问题。”在9月17日举行的“创建有人文关怀的智慧城市:中国和意大利的经验”国际化城市治理论坛上,上海专家分享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思路。

会议现场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十余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信息化时代的国际城市治理贡献真知灼见。与会专家围绕“智慧城市及其风险管理”和“城市空间中的人文关怀”两大主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数据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和全世界生产关系的最核心要素。”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惠志斌指出,数字化转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同时,依然强调以数据为核心,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数据安全治理的步伐,因此暴露了一些问题,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挑战。作为对策,上海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举措,例如在国家重大法律法规指引下,积极探索数据安全相关的行业和地方标准建设;聚焦数据要素的基本生产关系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出台基础性的地方性立法。

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频频成为新闻焦点。在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米凯莱·杰拉奇(Michele Geraci)看来,“技术的发展暴露了数据外流等问题,但我们应该谨记于心的是,其实我们早已没有了隐私。”他认为,未来要思考的应当是如何充分发挥技术带来的益处,“不能因噎废食”。

人文关怀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题中应有之意。尤其是在遭受疫情等冲击时,城市应当表现出怎样的弹性?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科技参赞、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教授罗伯特·帕加尼(Roberto Pagani)分析了两种“城市韧性”的模式:数字官僚模式和以人为本模式,并提出,未来采取哪种模式对城市治理更有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未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将是一个更有温度的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泽林指出,要让更多的主体,包括技术、企业、专家学者、媒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获得感、有收获感、有幸福感。

城市是本次会议的关键词,但大都市中仍有大面积的乡村,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乡村振兴?针对这一问题,中意两国专家分别给出了答案。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付春表示,我国精准扶贫的经验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正因为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中西部的很多农村通过网络的方式,将土特产销往沿海的一些发达省市,实现了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从而在当地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华意大利学者协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马安东(Antonino Marciano)分享了意大利的经验。他介绍说,在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区一些原本“即将消失的”小城镇,数字经济正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疫情暴发后,许多在都市生活的人都重新回到小镇、回到故乡,用数字化的技术振兴本地经济,乡村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红利”,也有助于遏制老龄化现象。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德忠,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奎多·萨拉科(Guido Saracco)分别在线下和线上出席并致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