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演兵場9月20日報道:手槍人體工學手槍握把、自動移動靶機、便攜式裝彈平臺還有可摺疊式抗壓液壓油缸保護罩,這些聽起來戰鬥力拉滿的技術並非出自研究機構,而是來自解放軍的基層官兵。

近日,解放軍報報道了多名來自部隊基層的創新達人的事蹟,這些基層“創客”在實踐中探索,研發極具實用性的技術裝備,創新改良符合戰鬥需求的戰術戰法,爲部隊戰力提升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隨着軍事技術的發展,創新能力已逐漸成爲部隊的另一項核心戰鬥力。除了專業技術研究機構,近年來基層隊伍中湧現的一批“創客”也在科技興軍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塔利班戰士依靠着AK-47步槍將美軍趕出了阿富汗

相比專業機構,基層官兵是武器裝備的直接使用者,又是作戰行動的直接執行者,能直接感知和反饋作戰對科技的需求,更瞭解裝備特性、戰場所需,在技術創新上更能“對症下藥”。世界聞名的AK-47步槍的創造者卡拉什尼科夫就曾是一名前線士兵,他設計的AK-47結構簡單且堅固可靠,符合實戰需求,如今依然是戰場常客。

“地雷戰”正是軍隊基層創新的成果

基層創新一直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雷戰”、“地道戰”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圍點打援”,再到抗美援朝時期的“坑道戰”以及後來的“郭興福教學法”,無一不是基層官兵智慧的結晶。

基層官兵正在向戰友介紹自己的創新改造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軍事科技先進成果層出不窮,但新技術的應用並非一蹴而就。一線指戰員不僅要學習熟練新裝備的操作,還需要將新技術運用到現有的作戰模式中。一項新技術從誕生到廣泛運用,中間耗費的時間可能長達數年。

像美軍當年設計的M14自動步槍性能優異,但在越戰中被證明不符合實戰需求,很快便被拋棄。由此可見,裝備技術對戰力的提升最終需要實踐來決定。

M14步槍難以適應越南潮溼的氣候,很快被撤裝

但隨着基層創新的興起,官兵們聚衆智、謀合力,改被動爲主動,在訓練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磨合中謀求創新,在戰鬥中解鎖的“黑科技”直擊官兵作戰需求,不僅縮短了官兵與新裝備的磨合期,也實現了裝備與人的互相促進。

來自第74集團軍的火箭炮連連長鄧釋斌自主設計“便攜式裝彈平臺”,縮短了裝卸彈藥用時,提高了短時內火力打擊密度,還有效提升了火炮快打快撤能力,避免由於裝彈時間過長造成陣地位置暴露。

中國軍報關於垢天一事蹟的報道

來自第80集團軍的“90後”排長垢天一被戰友們親切地稱作“革新小達人”,入伍十年已獲得四項專利。一次手槍射擊考覈中多名戰士發揮失常的經歷,讓垢天一嘗試着研製某型手槍人體工學手槍握把。

據垢天一介紹,其設計的人體工學手槍握把有諸多優點,不僅能快速拆卸便於攜帶,還能在不影響出槍速度的前提下,通過增加拇指槽等方式增強據槍穩定性;還可在握把前部增加導軌裝置,便於加裝戰術燈、激光指示器等輔助工具。

像鄧釋斌與垢天一這樣的基層“創客”還有很多。陸軍某部士官楊銘,完成13項技術革新,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空軍某團雷達技師、一級軍士長呂滿海,整理編寫的專業教材有效解決了部隊新裝備在使用過程中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強的問題。

基層創新的成果轉化離不開部隊的支持。鄧釋斌所在的第74集團軍就旅就設立“技術員之家”“技術員專修室”,爲基層官兵進行革新發明提供平臺。垢天一的技術成果也經機關業務科在全旅推廣,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火箭軍2019年就出臺了專項措施,對部隊科技人員培訓、基層科技成果評比、科研立項、經費支持以及成果轉化等做了進一步明確,持續優化部隊科技創新環境;在2020年更是將14個基層創新項目一起納入火箭軍年度科研計劃,予以進一步深入拓展、升級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