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融餘額創新高意味着什麼

來源:經濟日報

融資融券既爲投資者提供了賣空股票賺錢的新途徑,也因其槓桿效應放大了收益和虧損,是一把“雙刃劍”。工具本身不可怕。明智的投資者既會看到兩融風險,也不忽視其積極作用,並主動學習用好這把“雙刃劍”。

9月以來,融資資金進場的節奏明顯加快。截至9月15日,A股市場融資融券餘額逾1.9萬億元,創出近6年來新高。有投資者擔心,隨着兩融餘額增加,槓桿資金集中進場已成爲A股日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的主要推手,將加劇股市投資風險。

融資融券交易又稱信用交易,普通投資者可將“融”通俗理解爲“借”。融資交易就是投資者以資金或證券作爲質押,向證券公司借錢炒股,並按期還本付息。投資者從事融資交易只需繳納一定保證金即可借到一定倍數的槓桿資金;融券交易則是投資者滿足質押條件後,向券商借股票賣出,並按期如數歸還股票。

融資融券既爲投資者提供了賣空股票賺錢的新途徑,也因其槓桿效應放大了收益和虧損,是一把多空均可做的“雙刃劍”,這把“劍”至少有四大風險:特有的賣空風險、利率變動帶來的成本加大風險、強制平倉風險、提前了結債務的風險。那些經歷過2015年場外配資入市、場內兩融餘額大增的投資者,依然對槓桿資金的風險心有餘悸。

兩融餘額創新高是否必然帶來市場風險加劇?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A股成交額之中槓桿資金的比例”以及“兩融業務爲什麼創新高”。

隨着A股自由流通市值和投資者數量持續增加,新股發行和再融資帶動上市公司數量和股本躍升,按照同等換手率水平估算的股市成交額已大幅高於幾年前。換言之,在過去動輒被視爲“天量”的成交額,目前看可能並不算多,而且高成交額持續的時間可能比預期要長。近期連續多日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並非類似2015年的股市情緒亢奮,也不可能是槓桿資金一己之力所爲。

話說回來,這麼大的成交額中,確實有一定比例的交易性資金或槓桿資金,兩融資金作爲目前A股幾乎唯一的槓桿資金類別而廣受關注並不稀奇。交易性資金也好,槓桿資金也罷,最擔心的是系統性風險。無論是看參與兩融業務的投資者變化,還是看兩融餘額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變化,目前的兩融餘額上升與2015年槓桿資金入市的情形相比,明顯更趨緩慢和理性。中信證券的數據顯示,8月部分場內槓桿指標並未連續上升,而是呈走勢平緩甚至下滑態勢,說明投資者整體加槓桿意願並未提升。

資本市場的發展規律表明,兩融餘額不斷增長並非風險加劇的主要推手,而恰恰是市場不斷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2010年A股市場推出兩融業務時,兩融標的數量很有限,經過多次擴容,兩融標的數量早已今非昔比。

一方面,隨着上市公司和參與兩融業務的投資者數量增加,兩融標的繼續擴容,水漲船高的兩融餘額已成爲市場的“穩定器”。以融券交易爲例,當市場上某些股票價格因爲投資者過度追捧或惡意炒作而變得虛高時,敏感的投資者會及時通過借入股票來賣空,從而增加股票的供給量,緩解市場對這些股票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抑制股價泡沫。

另一方面,相比股票質押融資等方式而言,兩融的風險可控程度更高,實際是資本市場發揮風險分散功能的重要工具。由於融資融券所獲得的資金或證券都有專門的賬戶記錄,監控其市值變化、測算風險程度和要求追加保證金相對容易。融資融券的槓桿比例也可根據情況調整,在市場整體風險不大時可適當放大槓桿比例,反之則可收緊。

工具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濫用工具的人。明智的投資者既會看到兩融風險,也不忽視其積極作用,並主動學習用好這把“雙刃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