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感悟時光的意義

■解放軍報記者 衛雨檬 特約記者 胡丹青

天色完全暗了下來,不遠處,陽臺上一家人的身影其樂融融。順着孩子們欣喜的目光望向夜空——圓月高懸。

“又是一年中秋。”看着眼前的團圓景象,北京衛戍區某警衛連上士於宏偉在哨位上默唸。如水的月光傾瀉下來,令他堅毅的面容多了一些柔和。

作爲城市裏的哨兵,於宏偉和戰友守在離萬家燈火最近的地方。月光下那一張張熟悉的哨兵的臉,每天來來往往的居民並不陌生。然而又會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車站、廣場、街道……哨位和哨兵遍佈在這座巨大的城市,構成我們普通生活的剪影。當人們習慣了身邊隨處可見的守護,這些哨兵的身影,也許就會輕易淹沒於洶湧的人潮。

此刻,圓月西掛,人們在深夜漸漸睡去。寂靜的院子裏,只剩於宏偉和月亮遙遙相對。這樣的情形,已數不清在多少個夜晚出現。但因爲恰逢中秋節,對於遠離故鄉的軍人來說,心中難免泛起漣漪。

月明人盡望,秋思落誰家?

上哨前,於宏偉特意給父母撥通了視頻電話。看着一家人的面容擠在一塊小小的屏幕裏,他滿足地笑了。步入軍營的第9個年頭,他早已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和家人相聚。

同一片月光照耀的大地上,和那些紮根在高山海島、大漠雪原的邊防哨兵一樣,於宏偉與戰友們也在堅守着自己的戰位。在這些中國軍人心中,“天涯明月共此時”,就是青春裏最浪漫的畫面。

東昇西落、陰晴圓缺,與同一輪月亮爲伴,在雙腳站立的哨位上,他們學會了對待時間的方式,也懂得了使命和擔當。除了中秋這樣的萬家團圓之時,還有很多時刻的平常生活帶給過這些哨兵觸動。

跨年前的最後一個小時,哨兵孤身站立在崗亭上。哨位正對面的電子時鐘上,跳動着紅光的數字在黑暗中格外鮮明。

幾公里之外,當成千上萬的人們聚集在北京的地標前,懷着期待的心情在倒數中迎接新年,哨兵眼前的數字卻如尋常一樣,在一秒一秒地累積。

“56,57,58,59……00!”

當同齡人們眼前的倒數時鐘在一瞬間歸零,哨兵眼前的時鐘又開始計數,只在年份的數字那裏加了一個小小的“1”。

“並非歸零,而是持續成長”,這就是哨兵眼中時光的意義。

“經常,院裏的小朋友放學回來,會對我們大聲說上一句‘叔叔辛苦了’,那時就特別開心。”於宏偉說。

於宏偉的戰友崔玉坤,平時喜歡讀書看報。看報也有開心時刻,比如《解放軍報》上的這段話,就曾帶給小崔“持久而彌新”的感動——

“平日裏,當人們走到大橋的時候,幾乎看不見誰扶過欄杆。欄杆對於過橋的人來說,究竟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和平年代的軍人,就是那一根根欄杆,你可以不扶,但不能沒有!”

做一件事,如果只是爲了單純地度過時間,那麼沒有人可以長久地堅持下來。只有從理解職責的那一刻開始,漫長時間裏的一分一秒便擁有了非凡的意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每一個酣眠的和平之夢裏,都隱藏着守護者的身影。

多年之後的中秋節,當這些哨兵凝望夜空中那同一輪圓月,他們一定會想起自己曾經的身影——月光照在小小的哨位上,“忠誠堅韌,勇武勝戰”這句話寫在身後的崗亭上,也刻進了哨兵的心裏。

守護在繁華都市的夜色裏

■解放軍報記者 衛雨檬 特約記者 胡丹青 特約通訊員 藺芳帥 徐天

“在這裏當兵,和我想的不一樣”

眼前的車輛川流不息,車燈匯聚成一條條光帶穿梭而過。四周高樓亮起通明的燈光,行人步履匆匆。

晚高峯時段,哨兵靳繼拓在喧鬧中認真觀察着周圍情況。茫茫夜色下,他所在的哨位是繁華都市裏的小小一角。

北京,靳繼拓並不陌生。來當兵之前,他曾在地鐵裏做過一段時間安檢工作。從守着站臺,到守着某駐京部隊機關的院門,依然是長時間的站立,依然是進進出出的行人。剛開始的時候,靳繼拓感覺自己所做的事好像並沒有太多變化。

“在這裏當兵,和我想的不一樣——連隊裏很多戰士都曾說過同樣的話。”警衛連連長李鑫告訴記者。

沒有期待的飛機坦克,沒有壯闊的塞外風光,即使身處絢爛多彩的城市,看到最遠的地方也只是大門外的街道。步入軍營,這些年輕哨兵懂得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凡生活裏的堅持。

中秋節前幾天,靳繼拓第一次站上哨位。儘管他也曾在繁忙的地鐵站裏,通過潮汐般的人羣感受北京這座特大城市的節奏,但他從未像現在這樣,站在尋常街道旁,如延時攝影師一般將時間2小時等分,記錄着固定場景的每一幀變化。

和剛剛入伍的靳繼拓不同,22歲的周鐵鑫已經守衛大院多年。他在哨位上看到的一幅幅畫面,構成了專屬於哨兵們的“北京十二時辰”。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黎明前的那班哨。

凌晨3點,整個城市還沉浸在睡夢中。不知多少次,周鐵鑫在這個時候被領班員喚醒。沿着院中樹影遮蔽的小路走到大門口,一進到路燈刺眼的光亮裏,睏意開始消散。站到哨位上時,習慣性挺起腰板的動作讓他瞬間提起精神,保持警惕。

夜色下的哨兵。

熱鬧的街景不復存在,寂靜無風的夜晚,會有那麼一刻,萬物都好像停了下來。但很快,就會有車輛從空曠的道路上駛過,發出聽起來比白天要大許多的聲音。

最開始站哨的時候,周鐵鑫也會因這樣一成不變的內容而感到無聊和困惑。尤其是和他一同入伍的哥哥,常常會帶給他一些“刺激”。

當時,周鐵鑫被分到北京衛戍區某警衛連,哥哥則去了某陸航旅。有一次,他休假去了哥哥單位。別人拉着他去看直升機,周鐵鑫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執拗地拒絕。“我怕自己心裏難受。”他對記者說道。

如今,周鐵鑫早已釋然。在凌晨4點的哨位上,他體驗過最深層的寧靜。

在連隊駐守的大院門口,數十米距離外設有一個公交站。凌晨4點,街道上靜得連空氣都好像凝結了一般。一個年輕小姑娘拖着行李箱,準備去坐夜班公交。出大門時,她對當時執勤的哨兵說:“因爲有你們在這裏看着,我纔敢走這段路。”就是這件事讓周鐵鑫一下子明白了哨兵的意義,也讓他的內心不再紛亂——平常生活的背後,也有他們無言守護的身影。

從凌晨3點到5點,經歷最深沉的夜色,哨兵和這座城市一同迎來黎明。

清潔工人騎着小車出現在路上,街邊的早餐店漸漸忙碌起來。哨位右側,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

鳴笛聲不斷從遠處傳來,街道上、過街天橋上的行人慢慢變多。不知不覺已臨近換崗時間,周鐵鑫依舊站得筆直,雙眼注視着面前趕着上班的人們。

哨兵沐浴在溫暖的晨光裏,他的臉上露出笑容,身體也慢慢舒展開來。漫長的夜晚過去,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想家的時候,就抬頭看看夜空”

“當你默默踏上那條熟悉的路,有個影子一起邁開步……”走在通向哨位的路上,下士崔玉坤不禁想起了這句歌詞。從入伍到現在,這首《兵心》,他已經聽了無數遍。

臨近中秋節,哨兵們的思鄉之情越發濃烈。

崔玉坤18歲就到了部隊。剛開始那兩年,他每天都寫日記,連續寫了700多天,從沒有間斷。厚厚的本子裏,許多話都說給了父母。

剛入伍的第一個中秋節,崔玉坤感受格外強烈。月光下,他在日記本上寫道:“其實每晚我都感覺是過中秋,躺在牀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就想到你們。我們新學了一首歌,‘就讓月兒把我的思念帶回家’。爸爸媽媽,我想把我的思念轉換成你們的健康,轉換成你們的快樂……”

日記裏的歌其實就是《兵心》,從那天起,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就會常常縈繞在崔玉坤的腦海。帶着對家人的思念,他更加刻苦地投入訓練。

崔玉坤是揹負着“全家人的厚望”來當兵的。他的姥爺是地下黨,他的爺爺參加過八路軍。受老一輩影響,崔玉坤從小就想成爲一名軍人。

“我一直比較嚮往部隊的生活,來到這兒才發現,我們每天面對的是城市裏的人羣,是平常生活中的萬家燈火。”儘管和想象的不一樣,但崔玉坤依然無怨無悔地進行着警衛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很快,他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成長。

2019年3月5日,崔玉坤在日記裏寫道:“親愛的爸媽,我今天上哨了,是第一個投入執勤的新兵。我上的哨,是全連最難上的哨位。”即使已在哨位上風雨無阻地堅守了900余天,但他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踏上哨位時的自豪。

大院家屬區小朋友送給哨兵叔叔的畫。

今年7月,崔玉坤第一次休假。回家後,他特意做了兩件事。一件,是穿着軍裝到爺爺和姥爺的墓前,對着他們的照片,鄭重敬了一個軍禮。另一件,是帶給父母一張報紙。

在連隊,除了站哨執勤,崔玉坤還喜歡上了寫新聞稿。都說哨兵的生活比較枯燥,他就想把連隊有趣的故事寫給大家看。看到兒子在報紙上發表了文章,崔玉坤父母感覺三年沒見的兒子,好像在一瞬間長大了。

這個中秋節,崔玉坤同樣沒法回家。即使和家鄉的距離不算太遠,他也不願讓父母來北京看他。

“分別會更讓人難過,想家的時候,就抬頭看看夜空。”崔玉坤說。萬家團圓時刻,這些身處城市的哨兵心裏,有着難以述說的酸楚,但他們也深深懂得“一家不圓萬家圓”的道理。

今年是四級軍士長高恩在部隊的第15年。他執勤的另一個點位,靠近部隊的家屬區。歡笑聲、吵鬧聲、隨風飄來的花香和飯香、一張張由陌生到熟悉的臉……新鮮而生動的日常氣息撲面而來,在這樣的環境裏當兵,高恩很難不想念家庭、不想念家裏的妻子和女兒。

對於守衛在城市裏的哨兵,他們的內心要不斷和外界進行對抗。堅韌,並不是邊防哨兵才特有的品質。有時,他們會十分渴望走過天橋,哪怕只是到馬路對面的商店裏轉轉。但身負使命,他們必須忍受長久的寂寞。

日復一日站立在哨位上,習慣了默默無聞的高恩,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居然能在電視上看見自己。

幾年前,一次臨近春節的慰問演出現場,高恩和戰友們負責執勤保障工作。當晚,這次活動在《新聞聯播》中播出。電視機前,高恩的家人正好捕捉到他一閃而過的鏡頭。

女兒迫不及待地打電話告訴高恩,讓他看回放。聽着耳邊稚嫩歡快的聲音,高恩十分開心。那一刻,他體會到了一名軍人、一名父親的自豪感和價值感。即使只是一瞬間的畫面,也照亮過這些守在夜色中的哨兵。

帶着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中秋節當晚,連隊的官兵共同分享了他們自己做的月餅。望着同一輪明月,想念的滋味,在這一刻也變得很甜。

“我願做羣星中的那一顆”

2019年的10月,孫剛真切感受到了北京的秋高氣爽。在他看來,“從紀念碑走到國旗杆”的那段路程,值得他永遠銘記。

新兵時期,孫剛體能較差,也沒怎麼練習過踢正步和端槍。能夠入選國慶70週年閱兵的儀仗隊,對他來說,既是榮幸,也是巨大的挑戰。

“每天的訓練量都很大,我身邊的戰友基本沒有不受傷的。”回想那段時間喫的苦,孫剛有很多話想說,“訓練時要不停拍禮賓槍,直到手被拍腫,踢正步踢得腳踝受傷,靴子都脫不下來……”

一遍遍枯燥的訓練中,孫剛想起了站哨教會他的事——堅持。作爲一名哨兵,這是刻在他骨子裏的本事。

每次,在哨位上站到雙腿打顫、頭暈眼花的時候,孫剛都會將目光聚焦在對面牆上的爬山虎。看着枯黃的枝葉仍向陽生長、奮力攀爬,他也咬咬牙,再次挺起胸膛。

閱兵當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天安門廣場。孫剛的家人早早圍坐在電視機前,搜尋那個站在國旗護衛方陣第十排面的年輕身影。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並沒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孫剛。

任務結束後,孫剛在激動和興奮中撥通了電話。聽到家人略微失落的聲音,他釋懷地笑了:“能夠成爲這個方陣中的一員已經很棒了,或許,那裏面的每個人都是我!”

其實在孫剛心中,北京最美的季節是春天,到處都是一派生機盎然、萬物復甦的景象。在哨位上,看到周圍人臉上都洋溢着笑容,他覺得自己和大家的感受相通了。

在家屬區的大門站崗時,哨兵們的成就感往往來自於居民們的一句招呼、幾句反饋,甚至一個不經意間充滿信任的眼神。

上士廉洋洋多年在大院裏擔負執勤任務,他說,哨兵們常常會收到小孩子製作的“建軍節賀卡”,會在春節期間嚐到院中居民親手包的餃子,會在炎炎夏日收到路人送上的一瓶礦泉水……每到這時,他們都會從心底生出軍人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這種感覺,和我們參加各項重大任務時的體會,其實並沒有不同。”廉洋洋說。

無論是閱兵時站在方陣裏,還是站哨時分散在各個“小點”,孫剛都習慣了不被注目。許許多多的哨兵也是如此——

“在浩瀚的夜空中,我願做羣星中的那一顆。”也許看似渺小,也許不夠耀眼,他們守在戰位上,散發着自己的一份光亮。當萬千光亮匯聚在一起,就成爲守護平安的巨大力量。

(圖片由作者提供,採訪中得到王潤田、梁耀龍、祝福、王靖雯的大力幫助,特此致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