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將超過500萬人 深圳廣州杭州人才政策收緊

來源:36氪華南

文/王與桐 

編輯/石亞瓊 

“我們這快成騰訊和字節的人才培訓基地了。”深圳某TO B企業的市場總監劉雙雙感嘆到。從2016年開始,騰訊開始發力TO B算起,先是挖走了一小批他們的中層員工;2019年,有贊上市後,又挖走了幾個骨幹;2020年,隨着飛書成爲字節的戰略重心之一,該公司的幾位渠道負責人也成爲了字節的員工。 

這家公司好像一所“學校”,學歷、能力原本不匹配大廠的人才,來這裏“讀”三年,就可以跳去大廠拿高薪。

劉雙雙的老闆對人才流失的心態,雖然已經調整得比較佛繫了,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人被挖走了,坑怎麼填? 

簡歷篩選從精確關鍵詞篩選10份挑一份,到粗略關鍵詞廣撒網100份找不到一份;找外包、獵頭,多花了錢還是填不滿缺口;候選人薪資要求越來越高,超出預算。 

不止一家深圳TO B公司告訴36氪,他們越來越需要平衡好不斷攀升人力成本以及留人難、招人難問題。

今年以來,36氪陸續聽到來自深圳TO B公司招聘薪資變高至少5%消息。拆解原因,一方面,包括深圳字節從去年開始加大TO B業務投入,讓原本激烈的深圳人才競爭加劇。另一方面,TO B人才原本基數就小,人才需求增速快於人才增速。  

對於TO B賽道所有公司來說,與其說在搶人,不如說在搶時間。面對激烈搶人大戰,TO B公司不得不融更多錢,來平衡人力成本支出。 

但這隻能解決“近渴”。歸根到底,還需要企業和社會一起探索如何批量培養更多TO B領域人才,讓TO B的人才流動起來,才能匹配快速發展的TO B市場。 

深圳搶人大戰升級:飛書大量招人、20%以上增幅、人價飆升

現在,深圳人才價格已經被“哄擡”了。 

某深圳SaaS賽道頭部公司向36氪舉例,前年工作一兩年的直銷候選人,底薪在8k~10k/月,現在的同樣崗位,候選人的薪資要求是12k~15k/月,提高了20%。 

同樣,其他崗位的薪資水平也在上升, 他們曾面試一位市場部的候選人,其能力匹配薪資按照以往的經驗在15k,但是對方執意要求18k,因爲字節等大廠可以開出20k的高價。此時,決定候選人薪資的不再是其能力,而是市場的需求程度。 

市場需求變化的原因之一是以字節爲首的企業在深圳大力開展TO B業務,對相關人力需求旺盛。 

目前字節在深圳有5個辦公區,容納了三四千人 ,但這還不夠,2019年7月字節斥11億元買下騰訊旁邊的一塊地,正在建地基階段。  

接近字節跳動的獵頭王鑫稱,從去年開始,深圳飛書業務的確是超出其他部門的崗位的招聘數量和速度,在“大量”進行招聘,最近字節又開始大張旗鼓開啓雲計算進程。 

與快速的人才需求相匹配的,是字節一貫的高於市場價的對人才的真誠態度——字節的風格就是給出候選人相對來說最高的的薪資。 

隨手在脈脈上搜索字節+深圳,就可以看到offer比賽:字節跳動,給出了70w/年的價格,比騰訊給出的offer都要多出了30%。  

獵頭王鑫也證實了這一說法,甚至表示在疫情前更誇張,能夠給到100%~200%的增幅,現在收斂了很多,但也能能給到30%~50%的增幅(增幅指跟候選人原有工資和手裏offer相比較)。

超高的薪資直接提升了字節對人才的吸引力。據脈脈數據,字節是2020年所有互聯網企業中淨流入最多的公司。王鑫也表示,會拒絕字節offer的只是個別情況。 

而這是字節一直以來的發展策略,選定一個領域,快速、高價、大量補齊人才。早先,字節就靠人海戰略扎進遊戲賽道,並因此實現了遊戲領域的快速發展,目前字節的遊戲產業已經在短期內躋身前15。 

電商賽道也是如此,字節跳動杭州電商業務線的一名員工告訴36氪,他們團隊最初的員工大部分是從阿里挖來的,而如今,抖音電商用戶滲透率(按MAU計算)超過10%,日均GMV接近15億元(根據飛瓜數據統計)。 

這些都直接佐證了字節的人才策略行之有效,是在面對某一併不熟悉領域時的最優解。 

隨着字節版圖的不斷擴張,字節的員工增長速度快到一度令張一鳴震驚:2018年的字節跳動只有3萬人,到2020年已經達到了10萬人,每年翻倍增長。而每年的應屆畢業生增速是3%,也就意味着字節跳動的人才勢必要從其他企業“搶”來。 

那人從哪些企業來? 

僅是大廠之間的人才流轉無法滿足需求,且字節跳動不一定具備吸引力。據字節某業務線離職HR告訴36氪,在深圳,如果與騰訊、華爲等大廠相比較,字節的條件並不算非常突出。因此,相較於已經進入大廠的員工來說,來自規模不大的TO B企業的候選人會更偏向跳槽去字節。  

也就是說,滿足字節“大胃口”的人才,必定大部分來自第二第三梯隊的廠商。

創業公司成學校?

“從校招開始,第一梯隊的人才被字節、騰訊、阿里搶走,第二梯隊的人才被有贊、明源雲這類TO B上市公司搶走,我們雖然是SaaS賽道的頭部公司,也只能搶到第三梯隊的人才。” 

談到行業內人才的分配問題,劉雙雙認爲無需避諱,他們的人才的確從學歷、能力上都要略差於大廠,畢竟他們給不到更高的薪資。 

但加入公司時人才水平不入大廠眼,不代表一直如此。誠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案例,該公司不少員工在公司呆了兩三年,學會了TO B產品、銷售、市場等的邏輯後,就成了大廠的目標候選人。 

而這些創業公司,更像是一個給員工“讀研進修”的學校。很多公司甚至也明白,他們就是一些人的跳板。 “有時,開枝散葉、桃李滿天下的想法,會出現在我腦海裏。”劉雙雙這麼形容。 

雖然員工跳槽去大廠的相關部門,會給企業帶來與大廠的合作機會,但對於企業來說,更現實的問題,如何填補流失人才的缺口,以及面對大廠開出的高薪,如何平衡公司成本、提升競爭力。

劉雙雙說,以往他會給到HR團隊十分精確的人才要求,但如今如果按照這個需求,很難收到簡歷,於是他放寬要求,僅以“市場”作爲關鍵詞,廣撒網要來了一百份簡歷,但還是很難選出合適的候選人。 

同時他們也花錢找獵頭、“獵腿”,這其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大的開支是,合適、有經驗的人才,可能也被字節、騰訊相中了,他們會給出更有誘惑的薪資,而作爲一家還沒融資、一年營收幾千萬、團隊總共三百人的公司來說,他們無法和大廠相抗衡。 

如此一來,也逼迫着創業公司加快融資節奏。字節等大廠的高價挖TO B人才,自然會引起創業公司或出於防禦目的,或處於進攻目的的模仿,從而讓整個深圳的泛科技人才薪酬重新洗牌。 

而正面競爭、模仿的前提,就是有充足的糧草,這可能會讓他們傾向於尋求投資。已有企業告訴36氪,由於今年一級市場火熱,融資進展不錯,打算用融來的錢學習字節,以20%的增長挖人才,年底前將人才擴充至少一半。  

與其說大家在搶人,不如說在搶時間、搶市場。

TO B人才的新機會 

而這些大廠搶人、小廠愁眉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TO B人才的門檻高、人才少。

門檻高是TO B的天然特點。TO B的產品、銷售、服務邏輯和TO C天差地別。以TO B公司十分重要的銷售人才舉例,TO C每個人都有感知,銷售不需要太多對行業的理解,有些TO C公司甚至不需要設立銷售的崗位。 

而TO B不同,有的公司只有一個產品,只解決一個問題,那麼其銷售的門檻就低;如果是純SaaS公司,產品較多,那麼對銷售的要求會高一些;如果是定製類項目,走大客戶模式的公司,那麼銷售必須要對行業有很深的理解。產品等崗位也是同理。  

劉雙雙說,此前騰訊某崗位的招聘的標準是有過8年TO B的市場經驗,而滿足這個條件的,全國找不出幾個。這就造成了大廠也想要這些有經驗的人,而小廠在人才流失後,也很難找到同樣有經驗的人。  

而很難找到同樣有經驗的人的原因是,TO B人才供給不足。雖然中國的TO B行業一直都有,但跟互聯網扯上關係,還是在2014年以後。而中國的TO C互聯網早在2000年左右就由BAT帶進千家萬戶。二十多年和不到十年的發展,TO C、TO B兩個賽道在我國有着明顯的差距。 

中國超過百億美金的TO B互聯網企業屈指可數,而超過百億美金的TO C互聯網公司倒是比比皆是,且二者差距一個量級。  

這樣懸殊的差距下,TO C的企業自然可以給出更高的薪酬,這就進一步導致了TO B企業招來的往往是偏弱於TO C的人才,從而接着導致TO B人才的供給不足,形成了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哪裏有發展機會,就會吸引到優秀的人才。中國TO B行業正在迅速發展,2014年,隨着資本的關注,進入了中國SaaS元年;2016年以來,隨着騰訊、阿里、字節等大廠入局TO B賽道,整個賽道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疫情期間,各大廠不遺餘力打響遠程辦公,又帶動了一波企服熱潮。  

今年以來,TO B賽道的融資又進入了新一輪的熱潮,據iT桔子數據,今年上半年共發生1000+融資事件,而總金額逼近3000億元,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的2440億元。  

橫向對比美國,美國的TO B人才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了。成熟體現在,人數多、人效高。美國最大的企服公司salesforce市值2000億美元,目前在全美員工五萬人,而中國阿里、字節、騰訊等大廠的TO B業務從業者加起來也不足五萬人。  

由於美國TO B產業發展更早,其人才能力也更強,早在2016年,就有媒體測算,AWS(亞馬遜雲計算)的人效爲71萬美元,而同期阿里雲的人效爲9.5萬美元,相差7倍。但是,AWS給出的平均薪資是15萬美元/人/每年,而當時阿里雲的平均薪資是30萬人民幣/人/每年。 

換句話說,更高的薪資,自然會吸引更多優質的人才進入TO B行業,而更好的人才加入後,會帶動公司和行業正向發展,從而有更多資金開出更高的薪資,實現一個良性的循環。 

或許,此刻以深圳爲代表的TO B“搶人大戰”,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開始。  

國內TO B人才的發展,正從存量爭奪轉化爲增量培育,需要我們像對待TO B產業本身一樣,給予更多耐心。  

(本文劉雙雙、王鑫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