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李沛】

“軟件正在吞噬一切(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2011年,著名投資人馬克·安德森在《華爾街日報》發文,盤點硅谷科技公司依靠軟件產品思維,顛覆傳統行業在位巨頭的一個個案例,得出了這一震撼性結論,並預測在接下來的十年裏,新舊經濟的衝撞將是“史詩般”的。

這種衝撞其後所迸發的宏大張力,甚至超出了安德森堪稱激進的預測,新舊經濟深廣而快速的數字化轉型,不僅在改造着公衆可感知的終端商業形態與市場格局,賦能這一轉型的“公有云+SaaS”數字產業體系,在美國也出現了“黃金十年”的大發展,公有云三巨頭(亞馬遜、微軟、谷歌)市值已經越過或即將迫近兩萬億美元大關,SaaS業態的代表Salesforce,市值也已超越傳統企業信息化系統雙子星SAP、Oracle

十年彈指一揮間,傳統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早已從飽受質疑的誇口,演變爲在全球湧動的清晰浪潮,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今年3月公佈的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藍圖—《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專門安排了以“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爲題的篇章,描繪了宏大的數字化轉型願景:“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這段話已經明確歸納出,數字化轉型,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的“驅動”力量,同時也表明,在業已極大繁榮,並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消費互聯網之外,數字化轉型,還將在政務、產業等更廣闊的社會領域展開。

外界以產業互聯網等各色概念試圖表徵的產業數字化轉型,在綱要中有明確的路徑與佈局規劃:“實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製、柔性製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衆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

就在上週(9月14日),華爲公司剛剛對外發布了礦山鴻蒙,即礦鴻操作系統,這一系統,目前已在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田實現實際應用,從總控設備,到部件級MCU,礦鴻系統的超強適配能力,實現了將軟件工程分層開發邏輯方法應用於礦山生產場景的先決條件,即礦山生產設備整合爲滿足互聯傳輸、抽象表徵、數據治理、操作控制要求的硬件層,爲更上層數據驅動的生產管理應用創造了平臺環境。

發佈會上,華爲“煤礦軍團”負責人鄒志磊已經提及了實現硬件抽象與虛擬化後,工業控制巨大的進化與創新潛力:“鴻蒙有多少玩法我不知道,真的......鴻蒙的潛力在礦業遠遠超出了預期......最神奇的地方把礦下面的設備連接起來,把他虛擬成一個超級終端,這個事情我們是想不到的......未來這個潛力是無限的”。

上月,任正非在華爲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的講話還透露,針對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機遇,除了煤礦,華爲還組建了港口、機場等多個“軍團”發起衝鋒,任正非甚至有這樣的激進展望:“港口與海關智能化,能否三年完成對全球70%的港口提供智能化服務?煤礦軍團能不能在2-3年技術成熟,然後對全世界提供礦山智能化服務?”

去年以來包括華爲礦鴻在內,一個個中國科技企業推出的垂直行業改造方案,正在點亮中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版圖,並由點成面,勾勒出正在加速的數字化轉型浪潮,賦能這一轉型的數字產業,在中國已踏入“黃金時代”的門檻。

數字化轉型的長潮巨浪業已到來,認真的觀察者不難發現,傳統IT\CT乃至工業設備控制OT之間曾涇渭分明的產業邊界正在空前模糊化,融合發展的萬物互聯趨勢則漸趨清晰,源於軟件工程的產品與運營方法論,在硬件感知、聯通、控制能力進化,物理世界硬件設備乃至人類活動得以實現實時檢測與數字化後,展現出滲透改造傳統產業的現實可行性與空前想象空間。

然而在預測數字時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的具體圖景時,做出過於細粒化的推演,依然需要保有足夠的清醒與審慎,無論是對於數字產業形態,還是具體的企業競爭格局,並不漫長的數字技術發展史上,充滿了失敗的預測與規劃。

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正式提出宏大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acture)計劃,即流行一時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擬投入4000億美元,用20年時間實現光纖寬帶網絡的全民普及,將電視、電腦、電話等多媒體需求融於單一終端,當時的美國官產學界主流,普遍認爲這一進程,將由光纖或衛星網絡運營商自上而下主宰與定義,其後解除跨業競爭限制的《1996電信法案》,同樣暗含着對這一共識圖景的回應。

然而在AT&T等巨頭大手筆融資相互吞噬的同時,數字產業的真正“起飛”,卻是一個終端應用、終端設備領域自下而上,自邊緣向中心演化,產業形態自發“湧現”的過程。

2003年,在由網絡購物引爆的美國“寬帶元年”,AT&T已經因過度融資併購,經營難以爲繼,不久全面剝離業務,公司字號也由關聯公司收購。

事實上,類似的共識圖景,也深刻影響了許多國家的互聯網產業早期規劃,直到2005年,在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中,還出現過鮮爲人知的“中國龍網”專項,同樣意圖在有線網時代實現全民普及上網,達成“電信網、電視廣播網與互聯網有機融合,互聯網、傳感器網、工作平臺網互通”的超前圖景。

隨後的歷史無需贅述,中國互聯網滲透率的提升,主要驅動因素來自移動互聯網產業生態的蓬勃發展。

向未來展望,中國數字產業的崛起,將是數字化轉型的奔騰浪潮中,少數幾個極具確定性的特徵之一。

根據GitHub發佈的2020年度Octoverse報告,該開源代碼託管平臺已匯聚了5600萬全球開發者,其中,來自中國的開發者在開源項目貢獻與活躍用戶數上,已經躍居全球第二,更重要的是,報告中提供的2030年代遠景預測中,中國在全球數字產業版圖上,將歷史性超越了美國,成爲最耀眼的那一部分。

中國數字產業的史詩般崛起,無疑受惠於中國經濟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全面展開,借用麥健陸(James McGregor)的精闢概括,“十億消費者”的中產化與觸網,創造出如雙11、春運搶票等美國市場亦無法企及的消費互聯網新場景、新需求、新空間,堪稱俯拾皆是的巨大商業機會,最有效地調動起中國企業的創新創業熱情,使其軟件工程能力和前端商業運營,迅速成長到世界級水平。

美團老王(王慧文),就曾憶起參加某次全球外賣業務峯會,其戰投部同事對巴西、印尼等國同行給出了“經營水平就像幼兒園一樣”的評價。上線於2013年的美團外賣,能夠迅速達到“一覽衆山小”的經營高度,正是由於中國經濟巨大規模稟賦的加持。

消費互聯網的磨礪與沉澱,已經使中國數字產業從早期模仿追隨歐美的CtoC(Copy to China)模式,日益向技術與管理的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切換,在產業互聯網發展路徑上,中國企業就已經明顯表現出因地制宜的自主能力,並未簡單因循美國“公有云+SaaS”的發展模板,極具中國特色的“數據中臺”等軟件工程方法論創新,已經隨着中國產品、技術、服務與資本出海,潤物無聲地向世界輸出,阿里雲在亞洲地區的市佔率,目前已超過亞馬遜和微軟總和,穩居亞洲第一,世界前三地位,中國廠商在公有云IaaS市場的崛起,也爲更上層的國內PaaS\SaaS產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作爲這場數字產業反哺傳統產業轉型潮流的觀察者,我們深切感受到媒體報道中的一個巨大痛點,那就是行業知識與公衆認知的巨大鴻溝,面向行業、企業客戶需求的數字產品,有其獨特的分析框架、術語體系和常識經驗(craft),並高度關聯於企業經營管理實踐。

無論其中哪一項特徵,對於公衆的興趣閱讀需求,都顯得異常違和,大量的報道覆蓋,往往給人以千篇一律的形容詞與陌生名詞堆砌感,難以激活感性直覺和積極情感體驗,被調侃爲黑話的消費互聯網諸多經營概念,相較產業互聯網的公衆認知鴻溝,已是小巫見大巫。

正是因爲這場數字化轉型浪潮的重大意義,以及公衆認知的尷尬現狀,驅使我們懷抱着強烈的使命感,推出了“數字化轉型觀察”這一全新欄目,欄目的願景,正是探索數字化轉型向公衆溝通的新方法、新語言,從而爲這一宏大的進程,留下一些足以經久存在的見證與記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