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險象環生、千難萬阻的二萬五千裏漫漫長征路上,紅軍將士們渡過無數個險關隘口,手挽手、肩並肩,齊心協力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一雙草鞋、一塊銀元、一面旗幟、一條毛毯……在長征時期的艱苦條件下,這些平常的物品,卻演繹着一段段戰友之間、軍民之間感人至深的故事。

如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中,許多長征途中紅軍將士們所使用過的物品,作爲革命文物向觀者講述着一段段難忘的往事......

一塊普普通通的雨布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陳列着一塊普通而又不同尋常的雨布,它的背後有着一段動人的故事。

文物展示

紅軍長征中,戰士汪立發雙腿不幸負傷。部隊行進至四川甘孜,他的傷口不斷淌血水,還發起高燒,腿腳腫得老粗,不能行走。汪立發怕連累戰友,想留在行軍路上不再給部隊添麻煩。但戰友們硬是用擔架抬着他進入了草地。

一天夜裏下起了大雨,戰友們把被單拉起來往汪立發的擔架上方擋雨。雨太大了,戰友們又用僅有的小塊雨布蓋上了他的雙腿。夜深了,雨還沒有停。忽然,汪立發從夢中醒來,眼前一位有着熟悉面容的人正眉頭緊鎖地蹲在他身邊。他急忙欠起身來叫了聲:“首長好!”這是一位後勤供給部部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由於事隔多年,該部長的姓名已無法考證)。他撫摸着汪立發滾熱的前額,關切地問:“喫東西沒有?”汪立發回答:“喫了!”這位部長接着伏下身子察看他的傷口,心疼地說:“這麼大的雨就這麼小塊雨布怎麼行呢?”順手將自己身上披着的一塊大雨布扯下來,把汪立發從頭到腳嚴嚴實實地裹了起來,然後轉身消失在大雨之中。

此時,汪立發兩行熱淚流出眼窩。他知道,這位已上了年紀的部長在長途跋涉中從不肯騎馬,總把馬讓給病號或體弱者;而部長自己的身體並不好,經常咳嗽、吐血,特別是進入草地以後,部長的身體更加虛弱了。經過醫護人員的積極治療和戰友們的精心照料,汪立發的腿傷漸漸地好起來,終於走出了草地。就在他要把那塊爲他遮風擋雨送來溫暖的雨布還給部長的時候,卻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部長沒有走出草地,光榮犧牲了。

從此,這塊飽含官兵深情的雨布,成爲汪立發永遠的紀念。後來,爲了讓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汪立發將這塊雨布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一件簡簡單單的毛衣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陳列着一件看上去樣式極爲普通的毛衣,它見證了一段艱苦的革命生涯,凝結着一段深厚的戰鬥情誼。

文物展示

何叔衡與林伯渠既是同鄉又是多年的老戰友。1934年10月初,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蘇區紅軍被迫作出戰略轉移的決定。轉移前夕,黨政幹部誰走誰留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當時,年近六旬的何叔衡也打好了草鞋,準備隨紅軍主力轉移。但是由於何叔衡在蘇區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法辦事,避免和糾正了許多冤假錯案,因而受到了王明“左”傾錯誤領導者的打擊。最後,何叔衡被留下來在根據地繼續開展工作、堅持鬥爭,而他的老戰友林伯渠等其他幾位革命老人則隨紅軍主力踏上了漫漫征途。

在中央紅軍離別瑞金出發前的一天晚上,何叔衡熱情準備了清酒、花生米等,爲林伯渠的遠征餞行。兩人一邊圍桌淺飲,一邊做臨別前的徹夜促膝長談,依依不捨。何叔衡見天氣已涼,將自己身上的一件毛衣脫下來,贈送給即將遠行的戰友,以抵禦征途的風寒。這件毛衣是何叔衡離開上海轉移到蘇區前,他的女兒連夜趕工一針一線織的。分手時,兩位老戰友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互道一聲“珍重”。林伯渠撫摸着毛衣,百感交集。

1935年2月,蘇區組織決定讓何叔衡和其他同志一起轉移去白區。2月24日,當部隊從江西轉移行至福建省長汀縣小逕村時,他們的行蹤被敵人發現,何叔衡一行三人被逼到了一處陡峭的懸崖邊。由於年老體衰,何叔衡爲了不連累其他人,在危急關頭縱身跳下懸崖。幾乎就在同時,敵人的一排子彈橫掃過來穿透了他的身體。何叔衡壯烈犧牲,時年59歲。何叔衡犧牲後,林伯渠悲痛至極,感慨萬千,何叔衡送給他的那件毛衣他也一直保存着,當作對昔日親密戰友的無限懷念。

珍貴的補丁毛毯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着一條補綴着許多補丁的紅底白花毛毯。它看似普通,卻有着非凡的經歷,凝結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朱德、董振堂等人的戰鬥友情和對中國革命的赤膽忠心,承載了頗多傳奇色彩和扣人心絃的故事。

文物展示

1931年寧都起義以後,領導人之一、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對朱德總司令十分敬仰,爲了朱老總的健康考慮,他將一條普通的、紅底白花毛毯送給朱德。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以後,朱德總司令就帶着這條毛毯上路。長征途中,無論是爬雪山、過草地,還是在激烈戰役的休息中,朱德一直隨身帶着這條毛毯,其伴隨着朱德走過漫漫長征路。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西延安。隨後的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因爲談判工作,經常往返於延安與西安。當時正值寒冬,西北寒風凜冽,爲了不讓周恩來挨凍,朱德便把跟隨自己多年的毛毯送給了他。周恩來同樣十分珍惜這條毛毯,常將其隨身帶着。

一次,周恩來準備去西安跟國民黨談判,由於是乘坐吉普車,周恩來便隨身帶上了這條毛毯。當時,周恩來帶了一個警衛班、副參謀長張雲逸,還有身邊的工作人員。當汽車開到陝西甘泉縣的嶗山時,一行人突然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襲擊。張雲逸馬上說:“保衛周副主席!”警衛班就地還擊。周恩來從吉普車上跳下去,在戰士們的掩護下到山邊躲避了起來。同行的一個參謀叫陳友才,從延安出發的時候,他裝扮成了周恩來——戴着禮帽、穿着大褂,國民黨反動派看見這身裝扮,就把陳友才當作了周恩來,集中火力向他射擊,陳友才犧牲了。這場戰鬥過程中,警衛班的許多戰士都犧牲了。當時留在車上的這條毛毯,也被敵人砍了一刀,周恩來非常心痛。回到延安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朱德要到太行山的抗日前線去,周恩來擔心山裏風大,又把這個毛毯回贈給了朱德,朱德便帶着它到了華北。出發前,康克清請延安毛毯廠補好了那處刀砍破的地方。

長征故事《一條毛毯》封面

當時的華北地區人們都睡土炕。1938年冬,朱德住在山西襄垣縣一個老鄉家裏,結果因爲火炕燒得太熱,不小心把毛毯和墊單都烤了一個大洞。當時,康克清請房東大娘補,因缺布料,雖補上了,但並不太好,只得將就使用。1939年春,八路軍總部遷至山西武鄉的王家峪。朱德就委託身邊工作人員將毛毯送到後勤部被服廠修補。兩天後,毛毯修補好了,從此就一直被朱德使用。這條毛毯上的每一個補丁,都顯示着戰友之間的親密情誼,記載着一段段難忘的戰鬥往事。在上世紀60年代,康克清將這條毛毯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爲歷史的見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