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很多小區裏都會擺放一個衣物回收箱,但其實很多人並不瞭解這些回收上來的舊衣服都去了哪兒。

在山東創欣衣分揀廠內,工人們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回收衣物包裹,而進入換季的時候,包裹甚至堆積如山。工廠創始人王金成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些舊衣物20%會出口到非洲及東南亞等國家;另外80%會賣給下游工廠再生利用。“一件紗料連衣裙在非洲能賣到7美元左右,因此出口貿易是目前廢紡回收處置中利潤最高的。”王金成說。

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我國舊衣物出口量達到了2.96億噸,出口額35.5億元,較去年同期1.46億噸的出口量和12.9億元的出口額,分別增長了102%、175%。

舊衣物出口快速增長離不開廢舊紡織品回收行業的快速發展。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服裝回收”相關企業共5.2萬家。2016年註冊量迅猛增長,此後幾年註冊量均超過0.7萬家,2020年註冊量爲0.9萬家,達到近十年最高峯。

爲了進一步推動相關行業發展,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中提出,將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推進廢舊紡織品、廢塑料、廢紙、廢玻璃、廚餘垃圾等城市廢棄物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引導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項目集聚發展。

前8月舊衣物出口額達35.5億元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李竹天(化名)換上了秋裝,但換季準備扔掉的牀上用品、衣物卻找不到回收的地方,扔到垃圾桶裏又覺得十分可惜,不得已李竹天只好繼續放到衣櫃中,而衣櫃中有些舊衣服已經放了3年了。

“留着佔地、扔之可惜”是目前不少廢舊衣物的真實寫照,也讓不少人苦惱不已。但隨着舊衣物回收行業逐步發展,不少城市的小區中都出現了衣物回收箱,市場規模也逐步變大。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價值達15.9億元,未來隨着回收技術不斷進步,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價值將達百億元規模。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纖維消費總量約300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爲22.4公斤,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產生600萬噸左右廢舊紡織品(不包括存量),並以每年超過10%速度快速增長。”中紡聯副會長孫淮濱表示。

而不少企業依靠巨大的舊衣物存量快速發展。據瞭解,舊衣物回收行業已經形成一套佈局合理、分工明確的產業體系。近八成主要進行國內循環利用,剩下兩成舊衣服隨着產業鏈的外延,出口到非洲、東南亞等地區。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僅舊衣物一類出口量達2.9億噸,出口額26億元。而2021年增速進一步加快,僅1-8月份舊衣物出口量同比增長102%,達到了2.96億噸,出口額達35.5億元。

因其不錯的市場規模,相關回收企業快速增長。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服裝回收”相關企業共5.2萬家。2016年註冊量迅猛增長,此後幾年註冊量均超過0.7萬家,2020年註冊量爲0.9萬家,達到近十年最高峯;今年前8月共註冊了1.0萬家企業,同比增長了92.3%。從企業省份分佈來看,山東省以12.2萬家企業超過其他省份,其次是江蘇省、廣東省。從城市分佈來看,服裝回收企業排名前三的城市是廣州、南寧、濟南。

考慮到衣服種類、材質等較多較雜,舊衣物回收行業走向了細分化,圍繞舊衣服行業的某個門類或某個產業鏈條,國內已經自發形成多個專業回收中心。

例如,山東沂水、濰坊主要回收黑料和白布,用於再利用,其中,黑料指不能直接回收再利用的,由專門加工廠粉碎再加工;河南濮陽專門收購羽絨服,用於加工羽絨被及相關羽絨產品。

王金成告訴本報記者,他的分揀工廠回收的舊衣物等,有20%左右的服裝符合出口標準,將出口到非洲及東南亞等國家;80%會賣給下游工廠再生利用,根據衣物的不同材質,如毛衣類、白料類、羽絨服類、棉花絲綿類,將進行不同工藝的回收再利用,製成毛氈、地毯、大棚被等產品。

其中,出口貿易是目前廢紡回收處置中最高值的環節,主要出口地區氣候炎熱,出口服裝多以夏裝爲主。比如一件紗料連衣裙在非洲能賣7美元左右。據瞭解,該分揀廠主要從事的單品種夏裝每日可處理60噸-80噸,夏裝月出口量可達2000噸,年產值3000餘萬元。

而各種類服裝回收價格差距也較大,王金成告訴本報記者:“夏裝統貨(未精細分揀)每噸最低5000元,最高10000元;鞋子4000元-8000元/噸,其它種類的質量好的可以2000元-3000元/噸,差一點的1700元/噸,並沒有較爲明確的價格標準。”

線上模式解決回收利用率低

儘管國內已經自發形成多個專業回收中心,但以舊衣物代表的廢舊紡織品回收率依舊很低。

一位行業專業人士林珂語(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因爲多種因素,儘管舊衣物體量大、回收渠道多,但考慮到大衆對舊衣物有情感、觀念上的考慮,且無透明的流通方向和渠道,舊衣物無固定淘汰週期,舊衣物放10年的情況並不少見,導致整體舊衣物回收利用率很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23.73億件。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和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量約爲380萬噸。按照平均每件服裝重0.5千克計算,按照2018年的回收水平,只有約三成的廢舊紡織品得到了回收。

王金成也表示:“傳統回收模式回收率很低,不到20%-30%,多數居民不瞭解舊衣物回收的真正用途。”

傳統回收模式難以適應舊衣物行業地快速發展,回收模式也迎來變革。

王金成表示:“在保證傳統回收業務穩步發展的同時,未來將探索發展互聯網形式的全品類回收模式,可以方便地解決居民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品。”

據瞭解,王金成採用“線上平臺+合夥加盟”的模式佈局線上回收,目前開發的小程序“創欣衣回收”已經上線,據瞭解,其每月能達到1000噸左右的回收量,年底有望突破每月4000噸。

在某支付平臺,搜索“舊衣物回收”,可以找到飛螞蟻、白鯨魚、鷗燕、鐺鐺等回收小程序,閒魚二手交易平臺也開展了相關業務。此類小程序上,用戶只需選擇回收類別、地址、預估回收物品重量,即可預約上門回收的時間。

多箇舊衣回收小程序上表明,符合轉送標準的衣物(較新、乾淨、質量好、多爲冬裝)將重新消毒後轉送給有需要的人;較新、質量較好的夏裝將交於合法處理能力的公司出口到非洲、東南亞地區;可用於再生的棉製品、滌綸等交給再生工廠進行在加工處理。

舊衣物回收也不再是無償捐獻,回收平臺將給予相應的金錢、商品、積分等。以白鯨魚舊衣回收爲例,每公斤舊衣物可贈送8點積分,其積分可用於福利商城的商品抵扣。

行業仍需規範化、標準化

儘管行業發展迅速,但廢舊紡織品如許多低價值可回收物一樣,陷入“處置成本越來越高,再生產品的價值越來越低”的怪圈。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出口非洲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舊衣物,延長其使用價值,產生較高的價值外,其它廢舊紡織類將降級處理成低端低價值再生產品。

“廢舊衣物經過簡單分揀處理,但並不進行消毒處理,直接打包銷往非洲,但今年受集裝箱緊缺的影響,出貨率低了不少。”王金成表示,由於量級太大,如果進行相關的清洗和消毒將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產生的廢水還可能污染環境。

出口受阻,低端再生產品的出路也有些坎坷。

據記者瞭解,不能用於出口的廢舊紡織品將流向專業的處理工廠,經機器打碎後,製作成蔬菜大棚的保溫材料、隔音材料及工業原料等;顏色白一點、質量不差的,將製作成清潔布、勞保手套、座椅填充物等產品,但利潤明顯低於直接出口。而此類再加工的處置項目,需要花重金投入環保設施,且環保風險較高。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潘永剛表示,廢舊紡織品行業急需政策支持,這樣更有利於很多的廢舊紡織品進入到它的規範的回收渠道;包括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或者是比如說紡織比較集中的,或者是化工產業比較集中的;建立以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爲主的園區,形成規模的優勢,這樣有利於扶大扶優扶強,避免每個小作坊單獨作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