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约翰内斯堡9月22日电(记者邹松)兜唇美冠兰在中非共和国大地极为常见。旱季它们休眠,不见踪迹。雨季一到,它们焕发出勃勃生机、竞相开放。当地人对此花十分喜爱,因为它们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有这样三个中国人,他们跨越重洋、克服万难,让中文在中非共和国这个有战乱危机和极度贫瘠的国家生根发芽,他们是盛开在中非大地的三朵兜唇美冠兰。

英勇无畏的逆行者

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和中非总统大选造成的时局动荡,给班吉大学孔子学院三名中方教师的赴任之旅蒙上了阴影。一边是国内外疫情的肆虐,出行举步维艰、危机四伏。一边是中非战乱,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武装摩擦与冲突不断。

即便如此,三名老师不曾有过片刻的迟疑与退却。他们既然选择,就注定要风雨兼程。他们多方获取中非局势最新情况,撰写赴任可行性报告;他们接受线上线下赴任前培训,为未来工作做好积极准备;他们研判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以便应对各种未知的困境。

终于,在2021年4月26日,克服重重困难,跨越千山万水后,三名老师踏上了中非这片热土,准备大展手脚。

班吉大学孔子学院供图

艰苦生活的最强者

5月,中非共和国进入雨季,是兜唇美冠兰盛开的季节,也是疟疾肆虐的季节。没到过中非的人,不会体会到疟疾之猖獗。蚊虫、气候、食物、住所、卫生、疲劳等等,一切都可能会诱发疟疾。三名老师中有两名体会到了身体的冰火两重天,明白为什么国内管疟疾叫“打摆子”,经历了疟疾的复燃,承受了一针又一针的肌肉注射,学会了给彼此注射疟疾针剂。

国内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中非都是弥足珍贵。水、电、煤气、网络,每一样都有随时断掉的可能。充电、储水是日常功课;必须争分夺秒烧水做饭;必须分秒必争洗战斗澡。

没有娱乐,只有宵禁。没有商场,只有菜场。没有歌舞升平,只有维和部队。饶是如此,三名老师积极乐观:开辟了菜园子,把中国人骨子里的农民基因发扬光大;学习桑戈语和法语,与当地民众热情问候;厨艺大比拼,用简单的食材复刻家乡的美食。他们深知,只有站稳脚,扎好根才能不断向上。

班吉大学孔子学院供图

中非孔院的缔造者

三名老师不忘身负的使命。经过一个月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2021年6月1日,班吉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开班授课了。第一批学员共有55人,分为两个班,三名老师分别讲授综合课、语音课和太极课。从此,班吉大学的校园里,人们总会听到拼音拼读,从a、o、e到b、p、m、f再到ang、eng、ing;人们总会听到悠扬的中国歌,从《茉莉花》到《青花瓷》再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人们总会听到抑扬顿挫的古诗,从《静夜思》到《春晓》再到《夜宿山寺》;人们总会看到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太极课,从白鹤亮翅到单鞭再到十字手。

2021年8月31日,班吉大学孔子学院第一期学员顺利结业。学生们十分享受和感激学习中文的经历,很多同学希望通过学习中文,助力他们未来的学业和工作。

三名老师看到学生书写的中文名字、一张张理想的试卷、一句句真心的祝福,他们欣慰地笑了,因为没有什么比收获更快乐。

三名老师恰逢雨季来到中非,奋力地扎根、努力地绽放,领中非人民感知中国,给中非大地带来异域的芬芳。他们是盛开在中非大地的三朵兜唇美冠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