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前夕,“恰是百年風華”——雲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文藝晚會”以其恢弘的場面、精彩的節目編排,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雲南邊疆各族人民不懈奮鬥的歷史,受到了觀衆的廣泛讚譽,很多觀衆表示是“眼含熱淚看完演出的”。

陶春

這臺晚會的總編導之一就是全國勞模、文投集團藝術總監陶春。一臺晚會的背後,有他和主創人員跋山涉水蒐集黨史故事的艱辛,更是沉澱着他數十年以來對雲南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

多年來,每當省裏有大型重要演出,他或參與、或策劃、或編導;2018年,他還擔任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晚會執行導演。大家總說:“看到陶老師在,就放心了。”

“一個好的編導必須是一個好的演員。”陶春是在瀾滄江邊長大的布朗族,從小受民族文化薰陶。1974年,他考入雲南省文藝學校舞蹈專業,1978年成爲雲南省歌舞團的舞蹈演員,很快嶄露頭角。1980年,他表演的彝族雙人舞《橄欖歌》在全國首屆舞蹈比賽中獲得演員三等獎;1990年,在大型民族舞劇《阿詩瑪》中,成功塑造了主要角色——阿支,還參與了大部分舞段的編排。該劇在全國舞劇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及八個單項一等獎、文化部文華大獎,在全國各地巡演都引起了轟動。

演出現場

《阿詩瑪》的成功讓他意識到,雲南25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做屬於雲南自己的文化品牌。後來,他編導的大型舞蹈詩《啊,傈僳》、大型傣族舞劇《潑水節》等民族文化題材作品屢次榮獲國家級獎項,《小夥·四弦·馬纓花》更成爲國內舞蹈學院廣爲傳跳的經典劇目。

陶春還是一個優秀的“探路者”。2008年,他擔任雲南省歌舞劇院院長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省歌舞劇院作爲雲南省文化體制改革的首批試點單位,必須向市場要效益,自己養活自己。當許多演員選擇另謀出路時,陶春咬緊牙關帶領大家蹚出一條新路:做自己的晚會、自己的品牌。

2010年,由他編導的文化旅遊演出項目《夢幻騰衝》一經演出,就受到了遊客的喜愛,當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二年就獲得了盈利,現在仍是遊客到騰衝旅遊的必看節目,一天最多要排4場演出。雲南演藝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同年在柬埔寨打造的《吳哥的微笑》大型文化旅遊駐場演出也成爲宣傳柬埔寨文化的一面旗幟,被授予“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

培訓現場

着眼人才培養,2011年起,陶春主導雲南演藝股份有限公司與雲南省文藝學校聯合開設“花蕾班”,從雲南的25個民族中全覆蓋選拔9-12歲的孩子進行5年跟蹤培養,學費全免。目前,花蕾班已經進行到第3期,許多民族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這個項目,走出了大山,站上了舞臺,成爲骨幹演員。

今年,陶春已經59歲,雖然接近退休年齡,他從未離開過藝術舞臺。最近,他正在籌劃明年省運會開幕式的演出。他說:“以後退休了,也還要常回來和大家一起編排作品。”

雲南網記者郎晶晶(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