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也“防沉迷”,抖音青少年模式下每日限用40分鐘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李秋涵

來源:深燃(shenrancaijing)

一提到抖音,江海就忍不住嘆氣。

他家孩子7歲,剛上一年級就迷上了抖音。讓他放下手機來喫飯,得到的回覆總是,“等一下,馬上就來”,接着就一直磨蹭,遇到好笑的,就“咯咯咯”傻笑。放學回家刷,晚上睡前刷,喫飯的時候也刷,“如果刷牙有這麼自覺就好了”,他說。

9月18日,抖音宣佈升級青少年防沉迷措施。這不是第一次嘗試,在2019年3月,根據國家網信辦的指導,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就已經上線青少年模式,在該模式下,用戶每天使用時間不超過40分鐘,且晚22點至次日早6點不能使用。

這次抖音升級版防沉迷系統的最大變化是,以前可以由用戶自由選擇是否進入青少年模式,現在,只要是14歲以下的實名認證用戶,自動全部進入青少年模式,且無法自行退出。一天後,快手方面也表示,今年6月上線了青少年模式3.0,14週歲以下的實名認證未成年人用戶,將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

聽到這個消息,江海還是高興不起來,根據過往經驗,他擔心“防沉迷升級也沒啥用”,比如,他家孩子用的就是大人的手機。

這的確是當下部分家長面臨的問題。

根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國內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4.9%,其中,未成年人看短視頻的比例,由2019年的46.2%增長到2020年的49.3%,佔比穩步上升,同時,10.6%的未成年網民在工作日收看短視頻超過2小時,在節假日該比例提升至19.0%。

雖然抖音升級了防沉迷措施,但在和深燃的交流裏,孩子在10歲以下的不少家長表示,孩子年紀小還沒有獨立手機,會借大人的手機休閒娛樂,能繞開防沉迷系統。部分年紀在10歲以上、擁有獨立手機的未成年人則提到,沒有實名認證的計劃,即便做了認證,也可以退出登錄,切換成遊客身份,無限制刷視頻。

總之,這場對“沉迷”的抵抗,想勝利並不容易。

沉迷短視頻,如何自拔?

“我一直在憂心這件事”,江海告訴深燃,暑假的時候,孩子可以抱着手機從早刷到晚。他不想做強勢的家長,直接沒收手機。委婉的方法嘗試過幾次,比如在孩子玩的時候旁敲側擊提醒時間,或是以退爲進,告訴她自己是小大人了,要學會自我管理,但效果都不理想。

家長們最擔心的,是孩子還沒有完全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正處於愛模仿的成長時期,容易被短視頻上的不良信息影響。

“我表弟今年13歲,上初二,每天看視頻裏各種豪車洋房、小姐姐、旅行博主,現在已經天天叫嚷着自己以後要創業了。”知乎上,一位網友感嘆。

過往的一些媒體報道,已多次提及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的危害。

2018年,有媒體報道,根據家長們反映,自家孩子沉迷抖音,有的模仿短視頻裏的誇張動作;有的對着視頻濃妝豔抹扭來扭去;有的加了數十個廣告羣、兼職羣等,每天樂此不疲地跟各種人互動,甚至還做起了“生意”,倒賣小玩具。還有家長髮現,孩子被抖音上的朋友誘導下載了某聊天App,給陌生人轉賬。

在黑貓投訴上,搜索關鍵詞“抖音未成年”,出現822條結果,內容大多與未成年誤充抖幣、打賞主播有關,數額最高的達18萬元。

黑貓投訴上的抖音與未成年人有關的糾紛

  來源 / 黑貓投訴截圖黑貓投訴上的抖音與未成年人有關的糾紛   來源 / 黑貓投訴截圖

“信息沉迷對成人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更不要說未成年人”,心理諮詢師朱曉輝對深燃解釋,“短視頻需要經常給予大腦興奮刺激的點,來保證內容有人觀看,有傳播效應。我們的大腦在看到這些刺激點後的反應,不是休息,而是一種加強的工作狀態。”

他介紹,這帶來的後果是,當一個人真正進入到休息狀態時,大腦會出現一種認知錯亂,讓人難以在“學習”或“工作”這種無法短時間內獲取大量刺激點的事物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導致在學習或工作時,很容易感到焦慮、心煩、甚至走神。

根據《2020年全國未成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近半數家長認爲,除家庭監督外,互聯網企業完善未成年人上網的保護功能與機制,是降低其上網不良影響的最有效手段。

2019年3月,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牽頭,國內53家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該系統會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爲進行規範。

當時抖音就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打開App時會彈出提醒,提示可在未登錄情況下選擇設置“青少年模式”。在該模式下,用戶每天只能使用不超40分鐘,且晚22點至次日早6點不能使用。

同時,在產品設置方面,對科普類和傳統文化類內容加權推薦,界面簡潔,主頁只留下了點贊功能,底部界面的“朋友”一欄替換爲“發現”,發現頁上根據“人文歷史”、“動物世界”、“太空漫遊”等進行了分類。消息、訂閱等社交相關功能都無法使用。

看起來是對防沉迷下了功夫,不過14歲的可可告訴深燃,她身邊沒有多少同學會主動使用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未成年人短視頻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課題組調研顯示,僅有53.3%的未成年人使用過青少年模式。根據新華社客戶端的問卷調查,超七成受訪者認爲青少年模式“沒有多大用處,漏洞太多容易鑽空子”。而根據去年11月5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超三成未成年人認爲青少年模式沒用。

同時,報告還指出,搞笑類短視頻最受未成年人青睞,比例近六成,其次是動漫遊戲類,而知識教育類僅佔三成。

“有一次,在地鐵上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拿着平板刷抖音,屏幕上是一張大大的、塗滿化妝品的臉。”05後陳陳告訴深燃。

防沉迷系統,有用嗎?

這一次,抖音防沉迷系統進行升級後,只要是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自動全部進入青少年模式,且無法自行退出。看起來強制性增加了,但多名家長及青少年告訴深燃,有多種方式可以躲過這一系統。

首先,14歲以下的青少年中,一部分年紀較小的孩子使用的是父母的手機。

江海就提到,他家孩子是用媽媽的手機刷抖音,青少年防沉迷系統難鑑定屏幕前的使用者是否是本人。有家長就此諮詢抖音官方,得到的回覆是,“家長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手機開啓青少年模式”。理論上,家長理應配合,不過每次給孩子玩都進行設置,到自己使用時再切換爲正常模式,也有部分家長表現出了沒耐心。

在黑貓投訴的糾紛裏,大多難解決的原因就在於,判定“行爲人”是孩子還是大人,並不容易。

其次,防沉迷系統生效的前提是進行實名認證,但登錄抖音並不一定需要實名認證。05後張張就告訴深燃,他身邊的同學,基本都沒有進行實名認證。在上中學的圈圈爲此特地發了一條朋友圈做了小調查,得到的結論也是,小夥伴們都沒有進行實名認證,照樣可以正常使用抖音。

字節跳動“青少年守護熱線”客服告訴深燃,實名認證需要先讓賬號與手機號綁定,即便是大人的手機號也可以,接着再輸入認證人的身份證號,這個身份證號可以是未成年人的。

不過,深燃體驗發現,實名認證的入口並不在顯眼位置,需要在頁面“我”的右上角上,點開一個三道槓的標誌,在“設置”中尋找“賬號與安全”,在第9欄才能找到“實名認證”入口。

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玩不轉手機的家長來說,想找到並不容易。此前新華社報道,在部分農村地區,由於父母在外打工,一些青少年由老人照顧,這些老人連手機操作都不熟悉,更不知道何爲青少年模式。

並且,登錄抖音除了用手機號外,還有今日頭條賬號、QQ號、微信號、微博號、蘋果賬號等多種方式,這些第三方賬號大多不會甄別用戶年齡信息。即便是原手機賬號進行了實名認證,換其他第三方賬號登錄,也可躲避。

最後,讓“防沉迷系統”難以發揮效力的是,即便用戶沒有登錄,也可以以遊客身份無限制刷視頻。這一問題,在快手上也存在。

00後小雨告訴深燃,她不到10歲的侄子沉迷抖音時,她設置了青少年模式,但絲毫沒有影響侄子刷視頻,“他把抖音卸載了再重新下載,就沒有青少年模式了,因爲不用登錄就可以看。青少年模式開不開沒有意義,太容易就躲過了。”她感嘆。

以上幾種情況,即便是抖音升級了防沉迷系統,也並不能攔截所有的未成年人。

更讓小雨哭笑不得的是,她再次把抖音卸載後,侄子轉戰到了微信視頻號。各個短視頻產品數據沒有打通,防沉迷措施不同,未成年人可以在多個短視頻平臺上挨着刷,每個平臺刷40分鐘,一天下來也能刷兩三小時。

“未成年人網遊防沉迷政策出來以後,誕生了買賣遊戲賬號的產業鏈,但對於短視頻來說,甚至都不用出現倒賣實名抖音號的產業鏈,因爲想找到躲避防沉迷系統的方式太容易了,”一位業內人士感嘆。

該拿沉迷的孩子怎麼辦?

短視頻平臺除了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時長,還能做什麼?

“限制時間不難,難的是單獨維護一套內容庫、審覈規則和算法”,資深產品經理判官對深燃表示。

除了限制評論、轉發等功能,關閉社交功能,在抖音的青少年模式下,系統裏單獨使用的是一套內容庫,有獨立的內容池,審覈規則也相較於普通的視頻不同,可以說,這是在抖音基礎上運行的另一個App。

05後陳陳自己主動開啓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據他觀察,界面簡潔,廣告也少了,“給我推了很多知識型博主的視頻”,但他時常對裏面展示的知識是否準確感到懷疑,有的像是二三手的解讀信息。他希望能獲取更高質量、更權威的科普類短視頻。

這對平臺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業內人士認爲,在青少年模式下,內容門檻要更高,也應更準確,尤其不應該通過算法抓住青少年的弱點,“收割”他們的使用時長。

在孩子沉迷短視頻這件事上,有人爲平臺鳴不平,稱“父母是第一負責人,有的家長自己玩起手機都昏天黑地的,孩子能學好嗎?”判官也表示,“孩子用父母的賬戶,平臺很難監測,總不能十分鐘檢測一次人臉吧”。

但家長也感到束手無措。江海說,“很多人都說家長要以身作則,我平時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看書,很少玩手機”。老餘家的孩子10歲,他覺得沒辦法完全避免孩子使用手機,“平常孩子上課,沒有多少時間玩。週末有時候大人出去,她在家肯定會用手機,那個時候就不能監督到了。”

“抖音是互聯網發展到現階段的產物,沒有抖音也有快手,或者其他軟件”,老餘理解平臺的處境,但在他看來,雖然抖音不是直接向用戶收費,但是是將流量販賣給廣告商,進行了商業變現。對內容的把控和對青少年羣體的保護,就是平臺應當承擔的責任,“很大的責任”。

“其實相比防沉迷系統,平臺需要做的,更應該是在算法方面進行優化。很多算法設計員都會看一本叫《上癮》這的書,無論是遊戲還是短視頻,其實都使用和借鑑了非常多的方法”,朱曉輝表示。

在他看來,當下的沉迷現象,和平臺的目標有關。“數據就是員工所追求的考覈指標,平臺如果繼續使用這種數據考覈的方式來要求員工,其實從根本上,無法改變短視頻會讓人上癮的結果”。

而對於家長來說,從關心青少年健康的角度講,禁止並不足以幫助青少年獲得更好的成長。“這就像房間裏面有一把破椅子,我們把這把椅子搬出去了,那這個房間真的就那麼讓人舒適嗎?”

在朱曉輝看來,更重要的是尋找更好的替代品。如果人們對現實保持關注,會獲得更多現實掌控感。當人們對現實不能保持掌控的感受時,會對想象的事物進行掌控,“未成年人因爲現實力量感比較弱,對虛擬掌控感的需求更多,也更容易進入所謂的沉迷狀態。”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人類是以狩獵和採集爲生的動物,需要讓青少年在發展的過程中獲得實體獲得感。“比如說很多孩子甚至成人熱衷於採摘,這就是實體獲得感的一種獲取方式”,朱曉輝表示。

爲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環境,家庭、應用平臺都不能懈怠。

“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對於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在這家被限制了,就去別家。總會有漏網的口子等着這些未成年人進入。”一位網友感嘆。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可可、陳陳、張張、圈圈、小雨、江海、老餘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