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落實如何?執法檢查談了這些問題

9月2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執法檢查組組長李偉在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作執法檢查報告。

李偉代表執法檢查組作的關於檢查《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提出了北京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同時也指出了條例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

報告披露,北京市分級、分層、分流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初步形成,負壓病房從去年疫情之初的112間增加至1393間,負壓救護車配置從34輛增加到146輛。同時,報告也指出,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基礎相對薄弱,目前北京全市還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未建成,基層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不足,對社區指導能力不強。

看點1

組建3000餘人的流行病學調查隊伍

報告介紹,北京市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得到增強。在傳染病動態監測系統方面,全市的監測哨點涵蓋了七大交通樞紐、各中小學校、600餘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傳染病專科醫院以及2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冷鏈食品、生產經營環境、快遞等行業人員的常態化監測機制。

全市組建了3000餘人的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完成首批疾控和醫務人員醫防融合交叉培訓;市疾控中心已具備1123項實驗室檢驗檢測項目能力,各區疾控中心平均289項,日最大單樣本核酸檢測能力達79.8萬份。

此外,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設已進入正式施工階段,“區疾控機構綜合達標率”納入全市年度績效考覈內容。

報告還提到,北京市提升醫療救治能力,組建“3+2”的市級定點醫院和後備救治醫院聯合體,完成對全市14家市屬醫院17個院區發熱門診的規範化提升改造,負壓病房從去年疫情之初的112間增加至1393間,負壓救護車配置從34輛增加到146輛。

全市正加快推進落實20間/萬人口規模的備用隔離醫學觀察場所儲備。啓動模塊化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組建涵蓋院前急救、傳染病等多專業的緊急救援隊伍。

看點2

全市必要醫療物資儲備量可滿足30天需求

在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方面,報告介紹,北京市建立信息系統實時掌握醫療衛生機構防疫物資儲備情況,每日監測32種醫用物資和藥品。同時,還建立了與國家相關部門保供穩價機制,動態調整生活必需品儲備。

圍繞人工膜肺氧合器(ECMO)等醫療救治關鍵產品和設備系統,北京市組織了產業化攻關。建成15個人防工程戰備防控物資儲備庫,建立311家企業藥械保障供應重點單位臺賬,全市必要醫療物資儲備量可滿足30天需求。

報告還提到,在科技、藥監等部門的推動下,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9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產品獲批上市,數量居全國第一。北京生物、科興中維兩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在全國率先實現附條件批准上市,並通過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

在應急處置方面,公安、交通等部門利用大數據平臺,嚴把外防輸入關口。街道鄉鎮整合轄區力量,做好應對工作。6979個社區(村)公共衛生委員會覆蓋率達到100%。檢查組所到的商務樓宇、社會單位都建立了基本的防控工作責任制和相關管理制度。

報告中說,在去年順義、大興區局部聚集性疫情和近期朝陽、海淀、昌平、房山4個區零星散發病例的應對中,第一時間對病例所在的小區、樓宇等區域和活動場所精準管控,堅決阻斷了病毒傳播渠道,從第一例病例報告到涉及的社區全部解封均是僅用20余天。

問題

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低於國家最低標準

報告也指出了北京市在實施《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時存在的一些問題。報告提出,“總體來看,條例實施取得初步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以法治方式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還有差距。”

報告提出了五方面問題,其中涉及預案制度落實還不到位、監測預警還缺乏統籌、公共衛生硬件設施韌性還不足、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滯後、基層公共衛生網底還不牢等。

報告指出,基層應急預案針對性不強;應急演練有走過場的情況。在監測預警方面,部分城鄉地區的小診所、衛生室沒有納入監測系統。

在公共衛生硬件設施方面,報告指出,新建和改擴建的大型公共建築未按照規定推進預留應急轉換接口工作,洗消站等備用場所的確定和標準化建設需加快推進。

報告還指出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相對滯後。報告說,全市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有的還不達標。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由1.65提升到1.71,但仍低於國家規定的1.75的最低標準,人才隊伍建設面臨“招不進、留不住”的問題。

在基層公共衛生建設方面,報告也指出,目前全市還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未建成,農村“一村一室(站)”建設項目未達到要求;鄉村醫生隊伍年齡老化,專業技術水平偏低,人員補充困難。街道鄉鎮、社區(村)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協同聯動不到位,基層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不足,對社區指導能力不強。從近期零星散發病例防控情況看,社區封控初期,應急準備不充分。

建議1

將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納入監測範圍

針對發現的問題,檢查組提出了建議。其中,對於優化突發公共衛生監測預警系統,檢查組建議,構建全域監控和全流程追蹤的監測體系,將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納入監測範圍,將城鄉地區小診所、門診部、衛生室納入多病種綜合監測和症狀監測網絡。

執法檢查報告還提出,加快出臺首都防疫設施專項規劃,落實條例新建和改擴建大型公共設施、設備預留轉換接口的要求,結合落實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短期內各區至少改造1處公共建築,儘快具備平戰轉換能力。

報告建議,出臺利用社會資源的鼓勵措施,制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急救轉運、洗消等備用場所儲備清單,簽訂合作協議,按照標準改造提升,確保用時可徵、徵之能用。

建議2

推進各區落實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制度

在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方面,報告建議加強疾控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培養計劃,逐步提高待遇保障,優化激勵評價機制。推進各區落實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制度,多渠道引進國際國內公共衛生領軍人才。

報告還建議,強化醫防融合,堅持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大範圍推進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間交叉培訓計劃,發揮疾控機構的專業優勢,提高醫療機構人員的公共衛生專業水平。

此外,對於社區衛生服務,報告建議,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擴大門診部、小診所、村衛生室等發熱篩查哨點建設範圍,培養基層公共衛生人才,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則,以服務人口爲基數覈定人員編制,通過街道鄉鎮下派、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補足村級醫務人員。

背景

將執法檢查與疫情防控督導結合,以實戰檢驗條例落實

《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是去年9月審議通過的重要地方性法規。按照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會將檢查條例貫徹實施情況作爲今年重點監督項目,以執法檢查推動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應急能力提升。

這次執法檢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42位委員代表共同組成執法檢查組,赴西城、朝陽、順義、昌平、大興等12區實地檢查;委託16區人大常委會同步開展執法檢查。

3月至8月,市、區兩級檢查組共實地檢查52次,召開座談會46場,全面聽取相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街道鄉鎮、社區(村)等各方意見建議。與此同時,以“人大代表在基層,條例落實齊推動”爲主題,組織代表5000餘人次,檢查所在小區、社區(村)、單位及公共場所四方責任落實情況,檢查點位1000餘處;委託北京醫學會和預防醫學會進行第三方調查,開展案例剖析。

報告中說,這次檢查因時因勢檢驗條例落實。“應急能力看戰時,體系建設在平時,”報告說,抓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窗口期,檢查落實條例長效機制建設情況;針對出現零星散發病例、按照市委部署牽頭督導朝陽區疫情防控工作的新情況,將執法檢查與疫情防控督導有機結合,以實戰檢驗條例落實。

據悉,此次執法檢查採取市區聯動、明察暗訪、委託專業機構調查等多種方式,利用代表履職小程序反饋發現問題,對照條文詳查細摳,全面體檢。完善“問題清單+督促整改”機制,市、區檢查組根據檢查情況,列出問題清單,梳理典型、共性問題17類,反饋政府和相關部門研究整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