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校长公开课,争当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张亚红:美育未来,“艺”树人生

作者:杨华

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回信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担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长,作为师者之师,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工作者,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学校管理者。教师节之际,听听女校长的心声。

校长公开课: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以音乐教学为载体,让美育真正与学科融合,润物无声地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张亚红: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音乐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

在北京市八一学校门口,记者见到了副校长张亚红,披肩卷发与深紫色围巾随风而动,笑脸盈盈。从校门口到她的办公室,一路学生“张校长好!”的声音不断,师生的热情互动让初秋的早晨格外美好。

文化自信,艺术教育显担当

在八一学校,音乐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辅课,金帆管乐团更是学校的金字招牌。在2012年第66届全美音乐教育大会中心主会场,金帆管乐团与美国空军管乐团等著名音乐团体同台献艺,成为全美音乐大会自1964年举办以来,唯一获邀进行专场演出的中国管乐团体,在中国管乐界具有里程碑意义。

“音乐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听几首乐曲,而要透过音乐教育带给学生们美的感受,提高他们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品质,引领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做人。”

北京八一学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母校,在2016年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到母校看望慰问师生。张亚红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总书记同北京市和八一学校教师学生代表的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总书记和大家分享当年上学时的故事,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牢记总书记嘱托,张亚红说:“我们特别注重将音乐教育深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根脉上,将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体验与自我的情感不断融合,使学生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美好感情,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音乐教学为载体,润物无声地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世代传唱的民族歌谣曲调,逐渐被人淡忘。青少年们听的唱的多是流行音乐。很多年前,张亚红讲“中国民歌赏析”课时发现,许多同学对民歌不太感兴趣,昏昏欲睡……如何破题?《茉莉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深受国际友人追捧。张亚红便以“又见茉莉花”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她精心选择了在东北和江苏两地流传的《茉莉花》,提问学生两首歌在旋律、节奏和风格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说出他们听后的感受。张亚红引导大家认识到,即使都是“茉莉花”,却各有不同,地理环境、语言及语音的特点、地方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影响着音乐风格的形成。引人入胜的参与和讨论,提高了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八一学校第一次组队参加北京市教委的行进打击乐比赛,张亚红大胆提出,要用西洋打击乐演绎中国传统音乐。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古乐《梅花三弄》入选。“行进打击乐使用的是西洋打击乐器,表演中国传统古曲,难度大增,但这是一次挑战,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契机。”

她组织学生欣赏古琴《梅花三弄》,并让学生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和文章,把整个排练过程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凝结了民族精神和艺术精华,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学习、感受、体验和表演,让他们深深爱上民族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张亚红带着孩子们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艺“树”人生,以美育人

作为特级教师,张亚红的教学不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注重的是以音乐教学为载体,让美育真正与学科相融合,润物无声地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活动中育人”一直是张亚红的主张。八一学校是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红色学校”,为了赓续红色血脉,张亚红在担任学生处主任期间,精心设计了“红色经典”等主题活动,并多次组织学生赴河北阜平老区,参观荣臻子弟学校旧址,与老区师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参观白求恩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习斗志。她还曾带领专家团队创编了一部舞蹈作品《烽火摇篮》,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致敬八一学校的红色历史。她还带领乐团、合唱团、京剧团等,到厂矿、部队、社区演出,展现八一学校师生的艺术风采,增强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

张亚红说:“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式的赛跑”。非朝夕可见,需日积月累。总书记回母校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总书记提出了做一名好老师的标准,这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

责任编辑:邵玮 柳亚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