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一位遠在異鄉的70歲以色列友人老安(化名),在上海感受了一個別樣而溫暖的中秋節。

“中秋快樂!非常感謝你們!”住在上海浦東公利醫院骨科以色列友人老安,看到醫護人員以及志願者李希輝帶着月餅鮮花再次來看望他,老安連連用希伯來語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

看着給他專門帶來以色列餐食的李希輝,老人感動得掉下眼淚。

以色列人老安退休前是當地的化工專家,這次因專門受上海一家企業邀請來發揮餘熱。

可沒想到,前不久,老安一不小心從臺階上摔倒了。

8月26日晚上8點多,公利醫院骨科接到了一個急診——有位以色列人老安的手骨折了。“當時他的情況很嚴重,三個開放性傷口,骨頭都叉出皮膚來了,手腫得非常厲害。”骨科副主任張巖趕緊給他做了清創、打了破傷風,簡單做了石膏固定。

老安急需住院進行更深入的治療。因爲是疫情期間,他還需要完成核酸檢測和胸部CT才能辦理入院手續。陪他前來的中方人員匆匆留了個電話,就陪老人離開做檢查去了。

第二天一交班,大家發現,以色列老人還沒來辦理住院。這麼嚴重的情況,得趕快治療啊!骨科主任楊鐵毅趕緊找人打電話,卻怎麼也打不通。是不是不方便接電話?是不是對方不懂中文?楊鐵毅趕緊找到熟悉希伯來語的志願者李希輝,李希輝馬上用中、英、希伯來文發送了詢問短信,均沒有回覆。

一直到27日快下班時,楊鐵毅在醫院廣場看到兩個人扛着一位外國老人,從發熱門診走出來。“應該是他!”楊鐵毅趕緊過去把人“截”了下來,原來老人因爲發燒而在發熱門診做進一步檢查,而陪同人員又留錯了電話號碼。

“他的情況很嚴重,骨頭露出意味着要先抗感染治療,否則無法治癒。”楊鐵毅說。

可剛來上海的老安,商業保險還未到位,需要15萬元左右治療費用,老安一時無法籌措。得知情況的李希輝沒有猶豫,主動先行墊付醫療費用,讓老安及時完成手術。

據楊鐵毅主任介紹,目前,老安傷口基本已經癒合,手部能夠簡單活動了,很快就可以出院。

“這也是特殊的緣分吧。我外公是猶太人,我媽媽從小在中國長大,也一直致力於中以兩國友誼的發展。我希望我能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公利醫院志願者、上海虹口區政協委員李希輝說。

中以友誼淵源流長,中國是與以色列關係最密切、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二戰全世界都對猶太難民關上大門時,上海成了他們唯一的“諾亞方舟”。戰後,他們雖然都陸續離開了上海,但這段歷史永遠銘記史冊。在上海虹口區內,至今仍留存着大量猶太難民當年居住、生活的遺址,承載和見證一段上海和猶太人之間的歷史情誼。

作爲猶太難民後裔,李希輝的母親沙拉﹒伊馬斯女士,不僅是中以友誼的見證者、傳承者。她在工作之餘還堅持做公益事業,她是公利醫院最早的志願者。

因爲喫不慣食堂的餐食,老安一度有些營養不良,得知情況後,李希輝和母親還購買、烹製了不少適合以色列人口味的食物,定時送去。

“我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我一摔倒就有人救起我,在醫院有這麼多人關心我,還邂逅了這麼一段不平凡的友誼。”老安激動地說,“等我出院了,我要將我在中國發生的故事告訴我的家人和朋友,願中以友誼世代友好,萬古長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