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豆瓣9.6分,TVB拍的扶貧紀錄片爲什麼好看? 

筆者算是目睹了TVB紀錄片《無窮之路》走紅的過程。注意到它時,雖然豆瓣評分已經高達9.5分,但只有200多人評分。不過只要是好東西就會藏不住,僅僅一週時間過去,關於它的推介就多了起來,豆瓣評分升到9.6分,打分的觀衆增加了10多倍。

《無窮之路》是由陳貝兒主持的12集扶貧主題紀錄片。節目主持人及攝製組總共5人(不得不佩服TVB省錢的本事),一起走訪了海南、四川、貴州、廣西、寧夏、雲南等國內6個省份的14個曾經深度貧困的地區,真實記錄了國家脫貧奇蹟。

2012年,我國貧困人口接近1億。2013年精準扶貧開啓。之後用了8年時間,中國完成了近1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壯舉。世界銀行有過統計,全球範圍內,每100人脫貧,就有70多人來自中國。

這樣一個人類減貧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到底該如何講述?

事實上,這兩三年,內地關於脫貧攻堅的新聞報道、影視作品和紀錄片數不勝數,觀衆甚至都有些審美疲勞了。但不少人對扶貧的感知仍然是浮泛的,甚至是貧乏的。

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生活在物質豐富時代的年輕人,缺乏對貧困的感知能力。他們不曾瞭解,彼時中國近1億的貧困人口,有的是貧困到怎樣的地步,自然也就無從瞭解脫貧之路的艱辛、爲了脫貧付出的努力,以及成功實現脫貧是如何的偉大。

《無窮之路》裏的主持人陳貝兒,出身於香港高知家庭,受過高等教育,是香港典型的精英青年。陳貝兒代表的不僅是香港年輕人的視角,也是內地衣食無憂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的視角。紀錄片裏,陳貝兒帶着觀衆跟她一同親歷貧困、感知貧困。

第一站來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這是大名鼎鼎的“懸崖村”。整個村莊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懸崖上面,下山之路是一條最險處近乎90度垂直的懸崖藤梯。2016年,政府出資百萬,藤梯變鋼梯。2556級臺階的鋼梯,是比藤梯安全便捷不少,但一般爬完鋼梯也需要耗費3個小時時間,陳貝兒跟着攝製組則花費了6個小時。

6個小時不只是一個數字。在紀錄片裏,經由無人機的俯拍、陳貝兒手持GoPro主觀視角的記錄,以及攝影師的近景拍攝,讓觀衆身臨其境感受天梯的驚險,真的如陳貝兒所說,“一踏空就永別了”。彈幕上不少觀衆就直呼“腿軟了”“不恐高都怕”。觀衆也能深切理解到,地理因素是如何導致貧困,以及全村易地搬遷的必要性。

2020年5月,鋼梯終於變樓梯,懸崖村全村喬遷到政府出資蓋的安置社區,徹底改變了懸崖村貧困的命運。

第二站來到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生活在怒江兩岸的村民,過江就靠一條危險度極高的溜索。著名的“溜索醫生”鄧前堆表示,他在當地當鄉村醫生30多年來,就有十幾個人從溜索掉下去,屍體都找不到。直到2016年,全省進行“溜索改橋”大工程,數年間投資超過20億,200餘條過江大橋取代境內全部過江溜索,通過交通改造實現扶貧。

紀錄片並不流於概念介紹,而是讓陳貝兒親自體驗了一回溜索。雖然做足安全措施,但師傅也提醒陳貝兒,“再怕也不能摸着這個繩,往前傾,馬上你的臉會被割破”。接着通過多個視角的鏡頭記錄了陳貝兒溜索時的反應,觀衆也彷彿一同體驗了溜索的驚險——而曾幾何時,這是村民的日常。

“扶貧先扶智”亦是我們經常聽說的說法,扶貧題材電視劇裏幾乎都會有那麼幾個不思進取的懶惰漢。藝術刻畫再生動,觀衆難免覺得有戲劇性。《無窮之路》則讓我們直觀而真切瞭解到所謂“懶惰”的根源,那是因爲驚人的貧困。

都市裏的年輕人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在雲南的一些地區,仍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一個類似於原始社會的狀態裏。他們沒有時間概念,不知道自己幾歲、什麼時候出生,不知道要喝開水、不懂得要洗臉、刷牙、洗手、洗腳……如果這些孩子沒有接受教育,不難想見他們的未來:世代貧窮,甚至走上歧途。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2019年怒江州福貢縣專門成立了一所針對失學年輕人的普職教育融合寄宿學校,走家串戶、千辛萬苦讓這羣孩子到學校裏來,除了教他們基礎的文化課外,也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比如修車、烹飪、美髮或茶藝……孩子們被稱爲“直過民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現代文明的民族。原本女孩子長大了就是嫁人,現在她們說:結婚?以後再說吧。

十多歲的孩子從最簡單的常識學起

《無窮之路》的敘事脈絡非常清晰:讓觀衆看到貧困、感知貧困,再通過強烈而鮮明的今夕對比,烘托出扶貧工程帶來的偉大改變。

或許也因爲是TVB拍的,所以它們沒有什麼預設,也帶着最小的政治包袱,不美化、不遮掩。就像TVB監製阮小清所說:“《無窮之路》講的是在中國政策下有效成功脫貧,知道有些人很喜歡質疑中國的成就,甚至抱不信任態度,所以我們更加要確保節目內容的真實性。也非爲歌功頌德而拍,脫貧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真實的,而目前一億人脫貧的成果亦是有目共睹,不需要有什麼‘硬宣傳’,拍出來的都是客觀的事實。”

每一站的故事都是一個由弱變強的勵志故事,讓人由衷地感到欽佩和震撼。

《無窮之路》獲好評,主持人陳貝兒功勞不小。實在太少看到像她這麼親切、隨和、沒架子、有同理心的主持人。不僅僅是什麼“苦頭”她都親力親爲,更在於她對所有被採訪的對象沒有一絲絲獵奇、同情或居高臨下的態度。

觀衆可以注意到她的肢體動作,每每看到採訪對象,她總是很熱情主動地迎上去,跟大家握手,身體姿勢沒有畏懼或抗拒,能夠給採訪對象一種安全感,不覺得自己是被採訪或審視的。

她也不怯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向對方回應自己的感情,感動了就落淚,欽佩了就主動握住採訪對象的手,很自然地拍拍孩子的背。無論她到什麼情境、採訪的是誰,她都很好地融入其中,像是朋友一般沒有距離。對方給出的也不是那種空洞的標準答案,而是形成平等的交流情境,對話尤其真切。 陳貝兒教女學生比“港女三式”

這讓《無窮之路》幾乎沒有“宣傳”的痕跡。陳貝兒就像是一個好奇的探險者,她到達一些神奇的鄉村、聽說了一些神奇的故事。這不僅讓紀錄片多了一份客觀,也讓對扶貧故事並不陌生的內地觀衆感受到新鮮感。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香港的年輕人觀看了紀錄片,會更加了解內地,也更加珍惜香港這塊福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