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消失”的網紅們:是洗心革面,還是繼續作妖?

近日,抖音集中封禁了一批存在內容低俗、惡意博眼球等問題的用戶賬號,數量多達17487個,其中包括粉絲超1200萬的網紅“鐵山靠”。

不只是“鐵山靠”,9月2日,網紅“郭老師”的視頻平臺賬號、微博賬號等接連被封禁。之後,疑似郭老師的小號“郭老師工作室88”很快又被封禁。在此之前,因一條名爲“人類高質量男性求偶人類高質量女性”視頻而爆火的徐勤根,因其“油膩”的形象、微博過高的粉絲羣訂閱價格等原因導致社交媒體賬號被封禁……近期,互聯網“清朗”行動頻頻向傳遞不正確價值觀的網紅亮出利劍,讓“興風作浪”之徒聞風喪膽。

“清朗”之後,這些“消失”的“網紅”們去了哪裏?是洗心革面?還是繼續“作妖”?

是爲價值買單還是被“割韭菜”?

9月17日,一個帶有疑似“徐勤根”頭像但沒有官方認證的微博賬號發文,誠尋淘寶高品質款式前沿男士服裝品牌,服裝風格與本人風格類似的優先,本人願意免費爲其當模特拍攝。

經風口財經求證,該微博賬號確實屬於此前因向粉絲收取過高的訂閱價格、傳播低俗內容等被封禁的徐勤根本人所有。

這一次,免費!在被全平臺封號之前,有媒體報道稱,徐勤根有償接受採訪,報價25萬。而這一次接受風口財經採訪時,徐勤根除了略顯激動外,對“收費”一事隻字未提。

自從因爲“人類高質量男性求偶人類高質量女性”的視頻在微博爆火後,視頻中身穿名牌西裝、油頭粉面、聲稱自己是“人類高質量男性”的徐勤根瞬間“黑紅”。此後,徐勤根拍廣告、做直播,商業活動不斷。

爲何拍廣告、做直播、開高額付費會員服務?徐勤根承認,進行商業活動的出發點是爲了“賺外快”,在於個人變現的需求。

得到流量後變現,是網紅圈再正常不過的營銷手段。當然,對於付費的粉絲而言,到底是爲價值買單還是被“割韭菜”?其中的界限十分模糊。但是,與拍廣告、做直播相比,徐勤根的另一條變現途徑無異於“歪門邪道”。

8月中旬,徐勤根的微博開通“V+會員”服務,粉絲羣訂閱價格爲2.5萬一個月、7.5萬一年。8月19日,“can_徐先生”微博賬號因向粉絲過高的訂閱價格被封禁。8月20日,央視網發表名爲《高質量還是毒流量?》的評論稱,一個“人類高質量男性”油不了整片大海,但造成的模仿效應卻能“污染”部分海域水質。

是洗心革面還是繼續“作妖”?

“2.5萬/月、7.5萬/年”——徐勤根對高精尖人羣的定價,最終也讓他爲封號買了單。對此,徐勤根說道,“高價的動機和行爲是非常不合適的,在這裏,要說聲抱歉,對不起”。

對於高額的會員費、直播等商業活動,徐勤根並不認爲這是“割韭菜”的行爲。

“其實‘割韭菜’這個概念在金融市場,因爲交易雙方的主體都是匿名的。但現實中絕對不可能,真的用割韭菜這個概念來形容我之前對會員的定價或者其他商業活動是非常不合適的。”徐勤根表示。

關於封號,徐勤根告訴記者,“我傳播的價值觀是有問題的,像我之前那樣,傳輸有害的價值觀,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肯定不合適,我支持封禁賬號的做法。”

與郭老師被全面封殺後的銷聲匿跡不同。風口財經發現,徐勤根在9月初重回微博後,至今未被再次封禁。這一次,他的微博中除了幾篇澄清內容外,大多爲轉發內容。

對於未來的打算,徐勤根表示,如果未來再涉及互聯網內容的傳播,肯定確保符合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以配合進行傳播。

關於藉助網絡賺外快的問題,徐勤根回答道,“不好說,要看個人需求”。

記者手記:對負能量的點贊也是對網絡的“污染”

互聯網時代,爲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而譁衆取寵的行爲屢見不鮮。有些獲取流量的方式,並非所謂的“意外”,而是經過精心“導演”的鬧劇,但這些鬧劇本就不應存在。

針對流量至上、“飯圈”亂象、違法失德等文娛領域出現的問題,中央宣傳部印發《關於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從規範市場秩序、壓實平臺責任、嚴格內容監管、強化行業管理、加強教育培訓、完善制度保障、加強輿論宣傳等7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工作措施,擬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治理並建立長效工作機制,規範市場秩序,遏制行業不良傾向,廓清文娛領域風氣。

9月2日,國家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要求相關從業人員堅決抵制違法失德人員、堅決反對唯流量論、堅決抵制高價片酬,切實加強從業人員管理,開展專業權威文藝評論,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切實履行管理職責等。

此外,通知中還要求,堅決抵制泛娛樂化,堅決抵制炒作炫富享樂、緋聞隱私、負面熱點、低俗“網紅”、無底線審醜等泛娛樂化傾向。

懸在“流量時代”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落了。這把劍不僅正中引起“歪風邪氣”的網紅,其實也給了網友警示。

有人認爲,這些人、事、物,除了供人一樂之外無傷大雅。然而,每一次對這些消極內容的點贊與評論,都是對網絡環境的一次“污染”,會推動負能量在網絡的擴散。

流量似慾望,本無善惡之分,關鍵在於如何控制。一個“問題網紅”變現成功,會引得無數人爭相模仿。一傳十,十傳百,長期如此,便會一次次降低互聯網信息質量的底線。

短期之內,或許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但終將會對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造成損害,甚至會造成對社會道德、公序良俗的挑戰。

就像央視網所批的一樣,一個“人類高質量男性”油不了整片大海,但造成的模仿效應卻能“污染”部分海域水質。

無論是互聯網的“弄潮兒”還是岸邊的“觀潮人”,還需謹記,互聯網海洋是包容的,但對那些污染海洋的“油污”卻是零容忍。

來源:風口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