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肉類消費偏好漸變,牛魔王搶了豬八戒的風頭

僅用三年時間,牛肉進口量就實現了翻番。

中秋剛過、國慶佳節又將來臨,節日消費拉動了牛肉銷量增長。

在各地的生鮮超市中,牛肉量價齊升,進口牛肉受到歡迎;養殖企業的活體肉牛價格逐步攀升,也達到了近5年的高位。一直以來,國內外牛肉呈現價格倒掛,近期牛肉進口量受到影響,預計在年底前牛肉價格仍持上漲態勢。

進口有變化:美牛、澳牛不再“牛”

即便是2020年全球暴發新冠疫情,也並未沖淡中國人對牛肉的偏好。這一年,中國的牛肉進口量創下歷史新高。

牛肉進口源於需求,當然,價格倒掛是更重要的原因,而且這也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現象。以國內銷量較好的牛腩肉爲例,目前國產全國平均價格在每斤50元,進口的每斤35-40元。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解釋稱,一是國內牛養殖成本高,推高國產牛肉成本。在國際上,主要肉牛養殖國家,比如美國、巴西、阿根廷等,擁有大片牧場,加上穀物飼料生產成本低,肉牛養殖成本較國內低至少一半,較低的牛肉進口成本,最終構成國產牛肉價格高於進口牛肉。

二是國內消費偏愛喫鮮牛肉,進口牛肉主要用於餐飲業,餐飲店對成本控制較高,鮮牛肉主要用於家庭及較高端餐飲,相對可接受較高價格。這也是中國消費者更加註重健康、推動肉類消費穩定升級的結果。

今年9月初,巴西之所以暫停向中國出口牛肉,源於2015年該國與中國簽署的牛肉雙邊協議。該協議規定,當出現瘋牛病風險時,暫停出口機制將自動啓動,中國將對相關問題進行評估,而後決定何時解禁。

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內肉類消費需求升級,對牛羊肉的需求逐年快速增長,而國內產量增長緩慢、養殖成本高,刺激大量進口。尤其是2019年下半年國內豬肉價格飆升,肉類供應缺口大,隨着近兩年加強打擊走私,牛肉正關進口量激增。

旺盛的需求推動着牛肉進口量增加,僅用三年時間,進口量就實現了翻番。

2018年,中國進口牛肉103.9萬噸,首次超過100萬噸。這一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的暴發,導致生豬產能大幅下跌。隨後,作爲替代產品的牛羊肉消費量大漲,進口增加。2019年,牛肉進口量達到165.9萬噸,同比增長近60%;2020年,中國進口牛肉211.83萬噸,同比增加27.65%。

對比這些年的進口格局,最大的變化是巴西、阿根廷牛肉進口占比迅速上升,擠佔了原本屬於美國、澳大利亞的市場份額。

在2020年中國的牛肉進口格局中,巴西以74萬噸,佔34.9%;阿根廷以43.8萬噸,佔20.7%。“南美雙雄”佔進口牛肉的比例,超過55%,佔據主導地位。此外,美國以26.5萬噸,佔12.5%;澳大利亞以23.8萬噸,佔11.2%。

林國發稱,過去美國牛肉的市場佔比一家獨大,如今中美牛肉進出口貿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此外,隨着中澳貿易關係的變化,澳大利亞牛肉的市場佔比也迅速下降。

與此同時,南美地區由於養殖成本低,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很快就佔領了這部分市場缺口。

不過,由於疫情影響了原料供應、人力成本以及通脹加持,美洲國家自身也出現了“肉荒”。今年8月31日,“南美雙雄”中的阿根廷爲穩定國內肉價,將牛肉出口禁令延期至10月31日。這意味着,巴西作爲中國最大的牛肉進口來源國,一旦因爲瘋牛病而無法出口牛肉,將影響中國的牛肉進口格局。

肉類進口背後的驚心動魄

除了牛肉進口,2020年,中國的豬肉、禽肉進口量也同步創下歷史新高。

在豬肉的進口格局中,歐盟、美國、巴西位居前三。其中,歐盟中的西班牙,連續三年穩坐中國第一大豬肉進口來源國交椅。2020年,中國從西班牙進口豬肉93.3萬噸,佔豬肉進口總量的21.7%。

在禽肉的進口格局中,巴西、美國是最主要的國家,此外還包括烏拉圭、智利、阿根廷。2020年,中國禽肉進口量直接從2019年78萬噸躍升至153萬噸;其中,巴西爲69萬噸,佔比45%。

尤爲搶眼的是美國,2016~2019年連續四年正關禽肉進口量不足100噸,到了2020年,直接飆升至41萬噸,漲幅接近4100倍。之所以漲幅劇烈,緣於2020年中國宣佈解除此前對美國禽肉進口的限制。

林國發也認爲,近些年,中國嚴厲打擊走私行爲,一些灰色進口鏈條無法延續,只能轉爲正關進口,這也是肉類進口報復性增長的原因之一。

今年以來,中國肉類消費市場呈現“豬價跌、牛肉漲”的態勢。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第37周(9月10日~9月18日),牛肉76.58元/公斤,同比上漲2.6%。然而,豬肉20.08元/公斤,同比下跌58.3%。

一漲一跌背後,折射出牛、豬這兩大宗肉類產品不同的發展現狀。

肉類進口量的激增,也使得肉類貿易商賺得鉢滿盆滿。廣州的一位貿易商張大明(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暴發非洲豬瘟這三年來,豬肉進口形勢如同過山車,卡點不準就面臨賠本。

他說,2019年初,進口豬肉15000元/噸,如果囤貨到當年9月~10月,就能賣到48000元/噸。再去掉20%的保證金,相當於一櫃(集裝箱櫃,約25噸)豬肉能夠盈利近80萬元。對於中小型肉類貿易商來說,可以輕鬆獲利千萬,可謂“躺贏”。由此到了2019年四季度,來自中國的肉類貿易商不計成本進口豬肉,然而隨着政府調控再加上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國內需求跳水、凍肉價格一度腰斬,出現很多進口違約的情況。

待到2020年3~4月,再次出現非常好的進口機會。儘管進入9月後,進口成本偏高,但也能順利傳導,獲得合理利潤。

形勢悄然發生變化是在2020年底。由於去年底和今年初非洲豬瘟疫情又起,疫情防控壓力較大。受部分機構炒作影響,對後期豬價過於樂觀,從而出現嚴重誤判。2021年以來,豬價暴跌,過去兩年景氣的豬肉,一下子成了燙手山芋,導致貿易商損失慘重。

張大明也經歷了從浮盈千萬元到虧損500萬元拋貨的過山車。

張大明表示,2020年底,自己預訂了100櫃的進口豬肉,到2021年2月,浮盈近千萬元。由於國內市場對未來豬價持續樂觀,貿易商不願降價,價格一直頂到4月。然而,由於國內養殖戶大比例超高體重壓欄,國內豬肉供應暴增,進入4月下旬,豬價加速下跌,最終在6月初跌至12元/公斤,較1月中下旬跌去2/3;進口凍肉價格也隨之暴跌。

還好張大明反應迅速。4月豬價下行時,他看形勢不對,不得不忍痛拋貨,結果賬戶上也從浮盈近千萬變成虧損500萬元,這還算是及時止損——如果持有到5月或6月再拋售,虧損將超過千萬元。

底部震盪的豬價,導致豬肉進口量也相應減少。自6月以來,來自中國的買單明顯下降。這些影響在8月到港量中逐步體現,部分貿易商在第二季度因爲到港豬肉虧損慘重,導致資金鍊喫緊,這也客觀上限制了後期進口。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前期高價進口豬肉的貿易商來說,如今是庫存高企,深度虧損。預計隨着下半年豬肉進口量銳減,2021年全年豬肉進口量也會相應減少,較2020年下降10%,進口量400萬噸左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