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迎战”入学需求高峰:广东计划5年增加438万个基础公办学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广州报道  近日,日前,《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实施“新强师工程”和对口帮扶,重点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

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是方案重要内容。到2025年,广东将新增438万个基础公办学位,包括33万个幼儿园公办学位、375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30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

方案提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市、县、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之间全面对接,实现广东基础教育系统全口径结对。此外,珠三角每县每年确定一批优质学校与受援地区的学校组建新型教育集团。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基础教育系统全口径帮扶要落到实处,不仅需要省级的财政保障,还需要调动基层学校的积极性。

2025年广东小学入学需求达高峰

方案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实现学位供给总体平衡和布局结构合理,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其中,幼儿园33万个、义务教育375万个、普通高中30万个)。

增加优质的公办教育学位有利于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保证各区域学生都能“上好学”。而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

除了方案的整体规划,《广东省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实施办法》等具体细则也同时下发。

从地域来看,珠三角地区需增加公办学位323.96万个,广州、深圳、东莞名列前三,分别为75.99万、67.63万和57.65万个,粤东粤西粤北需增加公办学位114.13万个。

(图片来自广东省人民政府网)

增加优质公办教育学位的现实原因是,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流动,基础教育学位需求不断增加。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预测数据,2025年广东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将达到2290万人,基础教育学位需求达260万个以上。广东学前教育阶段入学需求在2022年达到峰值,小学在2025年达到高峰。

广东省教育厅此前公开表示,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的总体思路是:一是满足学龄人口入学需求;二是完成优化结构调整任务,落实国家关于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调整的刚性要求;三是将学位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市,加强对地市的指导跟踪和考核。

增加优质学位供应需要多举并错。在用地保障方面,广东实行教育用地保障制度,将新增建设用地、盘活的存量建设用地,用于保障学校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同时,针对新增学位需求较大的地市调增一批建设用地规模,专项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

在多元经费保障方面,广东各市县将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投入力度,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统筹落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建设所需资金。

此外,广东支持多渠道扩增公办学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各地政府合作举办公办性质的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民办学校办学和资产情况摸查,支持民办学校和“公参民”学校按规定逐步转型为公办学校。

教育全口径帮扶需激发基层活力

方案还提出,广东省将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结对帮扶工作期限为2021—2035年,分三轮实施,每轮实施时间为5年。第三轮(2031—2035年)帮扶结束时,广东省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全口径结对是指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市、县、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之间全面对接。

在此基础上,集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教研员、专家、大学生等各类成员组成支援团队,对受援方展开教学、教研、信息化、管理等全方位支持。

方案明确划分了各市、县以及机构之间的结对关系和工作任务。例如,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河源、汕尾、肇庆4市,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湛江、清远3市。此外,一些高等院校也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

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培养一批“种子校长”,重视中青年校长和后备校长培养。每年遴选受援市县2%的优秀骨干校长,由支援市、县、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师范类院校组织开展为期1年高端研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长熊丙奇看来,要重视校长的作用,培养优秀校长,最为重要的是推进校长职业化,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校长的任命考核方式。

“好校长是选出来的,这些培养工程可以多从校长产生的原理逻辑上考虑,而不是简单地框定一些培养对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道。

方案明确规定遏制人才引进不良竞争,珠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得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类学校、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中引进各类教育人才,城区学校不得到县域普通高中抢挖优秀教师。

在储朝晖看来,由于以往有过鼓励高薪挖优秀教师的政策“目前遏制任意挖抢教师的政策是对以往政策的重新梳理。解决完政策存量问题后,教师队伍中正常的人才流动仍然必要。”

“禁止城区从县域普通高中挖人,根本在于扭转升学政绩观,严格执行高中办学规范,不再打造所谓的超级高中,明确所有高中都必须在规定区域招生,不得掐尖招生、恶性竞争。”熊丙奇认为。

广东还尝试组建新型教育集团,把优质学校的办学资源分享给结对的受援方。方案要求,珠三角每县每年确定一批优质学校,以联合办学、委托代管等方式,与受援地区的学校组建新型教育集团,输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等。

施援方各校要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校支援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改善受援学校硬件设施,也需要向受援学校学生开放图书馆、功能教室、运动场所等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教师指导。

在熊丙奇看来,跨地区的联合办学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实行省级财政统筹,由省级财政保障各地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做到各区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待遇基本一致。

“最关键的是发挥各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真正激发出基层学校的活力,调动学校的意愿,由基层需要催生出可行的结对机制,把全口径结对帮扶落到实处。”储朝晖认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