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在《四聖心源》中寫到: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手陽明之經,起於手之次指,上頸貫頰而入下齒。足陽明之經,起於鼻之交頞,下循鼻外而入上齒。手之三陽,陽之清者,足之三陽,陽之濁者。濁則下降,清則上升,手陽明升,足陽明降,濁氣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陰盛而陽明虛,則戊土化溼,逆而不降,並阻少陽甲木之經,不得下行。牙牀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濁氣壅迫,甲木逆 衝,攻突牙牀,是以腫痛。甲木化氣於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熱生。蟲牙者,木鬱而爲蠹 也。甲木鬱於溼土之中,腐敗蠹朽,故蟲生而齒壞。

牙齒爲骨之餘氣,足少陰腎水之所生也。水盛於下而根於上,牙者,水之方芽於火位而未盛者也。五行之理,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水火一病,則水勝而火負,事之常也。而齒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陰初凝,根荄未壯,一遭相火逆升,燻蒸炎烈,挾焦石流金之力而勝杯水,勢自易易。以少水而爍於 壯火,未可以勝負尋常之理相提而並論也。

一、引起牙痛類型

1、幹槽症

多在拔牙後2-4天發生,可引起自發性持續性劇烈疼痛。檢差時可發現拔牙傷內血塊有臭味。

2、齲齒

初齲般無症狀,如齲洞大而深時,可出現進食時牙痛,喫甜食或過冷、過熱時,疼痛加重。

3.牙根尖周炎

多由牙髓炎擴散到根管口,致根尖周圍絕織發炎表現爲持續性牙痛。患牙有伸長感,觸、壓痛明顯,不能咬食物。

4.牙周膿腫

牙周組織症進一步發展可引起化胺性炎症。膿腫形成時疼痛劇烈,膿腫形成後局部出現波動感。在牙周膿腫形成後,疼痛可明顯減輕或緩解。

5、牙髓炎

多是由於深齲未補致牙髓感染,或化學藥物或溫度刺激引起,其疼痛爲自發性,陣發性劇痛,可有冷、熱刺激痛和叩痛。

6、牙外傷

 意外摔倒、碰傷或喫飯時咬到砂粒等致牙折或牙裂開,引起牙痛。

二、五大類牙疼的中醫辨證論治

(一)、胃火型

1、臨牀特點:牙痛臨牀特點是牙齦紅腫而痛,口脣紅、喜冷食,舌質紅紫苔黃或白厚,脈數、

2、處方一:方用白虎湯化裁。

方組成:石膏30克、知母20克、甘草5克、粳米10克。若大便燥加當歸10克、川芎10克、連翅10克,如便燥如羊戾則加大黃、黃連、黃芩各15克,若眉棱骨痛者加白芷、柴胡、薄荷各12克。婦、幼及老年體弱者則減量或慎用。

3、處方二:清胃湯加減。

組成:生石膏30g,黃連12g,升麻9g,黃芩15g,生地黃15g,丹皮15g,甘草9g,蒲公英30g,牛膝15g。

(二)、寒熱錯雜型

1、臨牀特點:此型牙痛臨牀特點爲齒齦疼痛,得寒得熱而牙痛程度無增重或減輕。

2、治療:處方以小續命湯化裁。

方藥組成:桂枝10克、白附子(久煎10克、川芎10克、 麻黃10克、人蔘10克、白芍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防風10克、黃芩(酒炒10克、防己 10克、甘草10克。如口渴多飲、小便黃、舌紅苔白或厚或徹黃、脈數,則去人蔘用沙蔘,方中黃芩、白芍用量增至40克;若口不渴、苔白薄、小便清長,則小續命湯中桂枝、白附子、麻黃用 量各增至13兒,而黃芩、人蔘用量減至6克。

(三)、風邪型

1、風寒牙痛

1)、證候:牙齒疼痛,遇熱痛減,遇冷則甚,口淡不渴,牙齦淡白或淡紅。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治法:疏風散寒止痛。

3)、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麻黃9g,附片6g,細辛3g,白芷12g,荊芥10g,甘草6g。

2、風火牙痛

1)、證候:牙齒疼痛,陣陣而作,遇冷痛減,得熱痛增,或有發熱惡寒,口渴便祕。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治法:疏風清熱止痛。

3)、處方一:防風通聖散加減。防風10g,荊芥12g,薄荷10g,黃芩12g,梔子10g,生石膏30g,連翹15g,甘草9g。

(4)處方二:方用歸芎散化裁。方藥組成:全當歸35克、川芎15克、白殭蠶30克、蟬蛻30克、防風10克、薄荷(後下10克、連翅10兒;面白、脣白、舌淡紅、脈沉者去川芎、連翅、薄荷,加黃芪50克;伴心悸怔忡則加阿膠30克。

(四)、齲齒型

1、臨牀特點:齲齒型牙痛的特點是初期無症狀,僅表現牙齒組織變白,繼則逐漸變成黃褐色。後病變部位的牙齒絕織變軟脫失,壞成洞,常因食物進入齲洞受到刺激而疼痛。

2、治療:方用小續命湯化裁。偏寒者加細卒6克、偏熱重者加石膏20克, 並用2%硼酸漱□,早、中、晚各1次。

(五)、腎虛型

1、臨牀特點:該型牙痛的臨牀表現特點是自覺牙齒鬆動或覺增長而痛,或麻木不仁,小便清長或微黃,脈細或細數。

2、治療:方用知柏地黃湯化裁或七寶美髯丹化裁。

方藥組成:知母20兒、黃柏(鹽水炒) 20克、山茱莫20克、山藥20克、丹皮5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熟地黃50克、補骨脂10克、 制首烏30克、懷牛膝10克;腰膝痠軟加菟絲子30克、社仲鹽水炒20克,口渴咽乾加枸杞子30 克。

三、8種中醫外治法

1、藥敷療法

  骨脂30g,青鹽10g,同炒,研爲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適量外搽患處,每日3 -5次,連續3 天即可。或龍眼肉適量,蘸食鹽外搽疼痛處,每日2 - 3次,連續2- 3天。

2、中成藥外治法

金黃散適量,用茶水少許調勻,外敷腫脹疼痛處,敷料包紮,膠布固走,每曰換藥1次,連續3- 5天。或冰硼散適量,用淡鹽水含漱後,以本品外搽痛處,每日2-3次。

3、含漱療法

五倍子10g,加水600ml,武火煎沸後改文火緩煎15分鐘,取汁約250ml,俟藥汁溫度適口時喝一大口噙漱,不要嚥下,稍待片該吐出,連續3次,須臾牙痛可止。爲防復發,可連漱數次。或鮮馬齒莧搗爛取汁含漱,並時以其汁潰潤局部,每日數次,一般一日後疼痛即可減輕,2 -3日後即可疫愈。

5、夾藥療法

細卒適量,突於兩片生地之間,含於牙痛處,咬緊,一3-5分鐘即可止痛。或花椒9g, 樟腦、蓽撥各6g,加水200ml,水煎取汁,用消毒棉籤蘸藥液夕喂患處,並用棉球漫透藥液後置於患處上下牙之間咬緊,一般經過15 -30分鐘即可止痛,連續3-5次即可。

6、納鼻療法

細卒、防風、白芷、蓽撥各5g,髙良美、黃連各4g,冰片3g,雄黃2g,共研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用棉球蘸藥粉少許塞入具內,左側牙痛塞左側,右側牙痛塞右側。並深呼吸2分鐘,

一般經過15-30分鐘,連續應用1- 3次即可止痛。

7、塞耳療法

用棉球蘸高濃度白酒或95%酒精適量,塞入外耳道中,使其與周圍皮膚密切接觸,若棉球已幹,可在滴些白酒,一般只塞患側外耳道,兩側疼痛也可塞雙側,經過3-5分鐘,疼痛自可止。

8、填藥療法

取無菌棉球蘸五冰散五倍子10份、冰片1份研粉備用)藥粉少許放子洞內,一般用藥~S分鐘後即可收到止痛效慄,痛止後將棉球取出。釀卜骨脂30g,制乳音6g,研爲細末,裝瓶 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適量,布包後塞牙洞,每日3 ~ 5次,連續用藥1周即可。

四、鍼灸療法

1)、體針:上牙痛,取下關、內庭、合谷;下牙痛,取頰車、合谷。風火牙痛,加太陽、風池;胃火牙痛,加顴髎、足三里;虛火牙痛,加太溪、三陰交,強刺激,痛止後起針。

2)、耳針:上頜、下頜、面頰、屏尖。用毫針強刺激,留針30分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