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運會攀巖賽場體育展示效果吸引觀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攝

第十四屆全運會田徑比賽是9月20日開賽的。依照慣例,作爲全運體系當中的旗艦項目,田徑被放在最“核心”的西安奧體中心體育場進行。2017年破土動工的西安奧體中心體育場別稱“石榴花”——如果從空中俯瞰,一朵由28片花瓣勾勒出的“鋼鐵石榴花”綻放於灞河之畔,本屆全運會開幕式就在這裏舉行——共有6萬座席的體育場規模宏大、設施先進,第一次進來的觀衆很容易迷路。

全運會田徑比賽期間,楊俊主管的田徑賽場體育展示團隊負責向全場觀衆介紹、宣傳田徑專項知識,在比賽過程中根據賽事的進展,通過音樂和互動,帶動觀衆的情緒,爲運動員助威,從而激發運動員的熱情和狀態。

“投入工作時是忘我的,我們已經和‘石榴花’,和田徑比賽、運動員、觀衆渾然一體。”楊俊團隊的控制室位於“石榴花”四樓,在這裏他們可以照看到內場的每一個角落:“田徑體育展示團隊一共22人,田徑賽場是我們負責的10個項目當中人數最多、任務最重、壓力最大的,導播、音頻、視頻、攝像、儀式播報、運動員出場門LED控制,細化到了每一個環節,不能有任何錯誤。我們的任務,是讓田徑比賽的整體效果更好看,讓觀衆能通過我們全方位的展示,對運動員、對田徑比賽,對整個體育競技有更直觀的瞭解,盡最大可能把比賽的文化特徵傳播給觀衆,比賽需要這樣的推廣,觀衆需要這些服務。”

中秋節、百米大戰、十三朝古都歷史“同框”

田徑比賽開始的第一天,楊俊的聲音就因爲說話太多變得有些啞了:和彩排時的演習還不一樣,比賽正式開始之後,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接踵而至,不停地溝通和傳遞信息,難度絲毫不亞於正在場內參加比賽的運動員。

田徑場上熱度最高的明星蘇炳添,開賽第一天上午就在男子100米預賽中亮相,昨天還空蕩蕩的體育場,第二天突然變了樣,但這時候已經容不得半點含糊。

“實戰和演習不一樣,我們除了爲比賽而激動,還要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好本職工作。”楊俊說,“最難忘的那天,還是9月21日。那天正好趕上中秋節,然後蘇炳添和謝震業晚上拼百米決賽。最重量級的比賽、頂級明星、節假日、天氣晴好……所以除了服務好本身已經非常精彩的比賽,我們還要額外計劃一下特殊任務,讓觀衆在賽場度過一個美好、難忘的中秋節。”

男子百米決賽那個晚上,“石榴花”總共售票20037張,檢票17250張,這是自2020年1月以來,國內體育賽事現場觀賽人數最多的一場比賽(所有觀衆按照防疫規定掃碼入場)。厚厚的流程腳本和即時比賽信息報表堆在體育展示團隊的控制檯旁,多項重點內容用不同顏色標記出來:比如20時40分進行的百米決賽要提前多久開始展示,比如場地展示和出場門展示的區別,音樂、視頻、特效的協調配合……一段包括日期、天氣、競賽單元等信息的口播,是體育展示主持人每天開場白的必備元素,但如何清晰、直接且自然地加入“中秋佳節”的信息,主持人在排練時嘗試了四五種方法。

體育賽事遇上傳統佳節,正是傳播傳統文化和當地文化的絕佳時機,因此,展示團隊專門在體育場兩側大屏上播放了頗具“盛世大唐風”的中秋動畫視頻,而內場的LED環屏上也有一組雲海映射孔明燈的畫面,再加上頗具宮廷氣息的中國風樂曲,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就這樣在田徑賽場上瞬間鮮活起來。

“視頻是我們專門到西安的大明宮、永寧門、大雁塔、奧體中心等地標建築拍攝的。從傳遞賽場文化的角度講,我們的工作不僅是要調動現場氛圍,讓觀衆體會到田徑比賽的魅力,也要幫助觀衆更好地瞭解每個項目的專業知識。奧運會是大國文化的展示,全運會要體現的就是地方文化。即便尋常比賽日,我們的賽場體育展示也安排了很多體現當地元素的巧思,比如一口流利陝西話的播報員、帶有陝西方言的背景音樂以及帶動觀衆互動的啦啦操視頻。”楊俊說,“藉助全運會推廣地方特色和體育文化,相對於開閉幕式的宏觀和全面,體育展示緊密結合賽事、結合不同項目的魅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完成體育文化的傳播。也許不少觀衆並不太‘專業’,只是來看看熱鬧,但如果觀賽體驗讓他們感受很舒服、有回味,他們就可能會喜歡上賽場的氛圍,從而喜歡上田徑項目,以後再有類似的比賽,他們就有可能更加關注。”

全運攀巖賽場吼響“華陰老腔”

體育展示(賽內體育展示),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後正式從“概念”轉化爲“實踐”,並且成爲各項賽事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際奧委會技術手冊》中,“體育展示”有專門的技術標準,而國內大型賽事中出現真正專業化的體育展示,則始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至今日,國人對“體育展示”的需求與日俱增,國內凡有影響的體育賽事,無論大型綜合賽事、職業聯賽還是單項錦標賽,賽事文化和體育文化的傳遞,都融入了賽事本身,尤其是量身定製的體育展示內容,對於一些新興項目而言,更成爲開拓市場的重要舉措。

“從登山運動衍生出來的攀巖,目前還是一個小衆項目,在進入東京奧運會之前,普通人羣對這個項目的瞭解並不多,所以我們的社會化和市場化,就可以藉助各項賽事的舉辦和賽場內外的體育展示,來讓大家更加了解攀巖的文化,感受這個項目之所以被稱爲‘巖壁上的芭蕾’的魅力。”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攀巖部主任厲國偉說:“我們2018年創辦了全國攀巖聯賽(專業選手參加),這次全運會後我們還打算推出全國巖館聯賽(業餘愛好者參加),我們對攀巖運動的發展很有信心,從這次全運會我們使用最高標準的體育展示團隊的效果來看,觀衆接受度非常高。”

本屆全運會攀巖比賽幾度因雨延期、改期,但觀衆對攀巖賽場的“迷戀程度”還是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9月20日晚,攀巖賽場16歲以下組女子兩項全能比賽臨近尾聲時風雨突至,內場區域的兩支陽傘已經被刮到觀衆席上,競賽委員會緊急商定隨後的男子成年組速度賽取消,但觀衆仍然不願離開賽場,“這比賽有意思,好看”,是讓上百名觀衆在雨中駐足等待風雨過後,比賽重新開始的唯一理由——據記者瞭解,攀巖賽場的體育展示團隊“對標”的是2019年在日本舉行的攀巖世錦賽,這使得全運會攀巖賽場除了競技比拼之外,更像是一場精彩的表演:展示團隊精心製作的視頻內容通過投影投射到接近20米高度的巖壁上,觀衆不但可以瞭解攀巖的專業知識,還可以欣賞到陝西地道的“華陰老腔”——老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夥計們,帶上你的裝備,來攀巖哎!”

“古老”與“現代”的文化結合,就這樣在攀巖賽場的巖壁上水乳交融。

“國外的攀巖賽事,已經像NBA一樣用很高的標準來傳遞體育文化、地區文化,甚至國家文化。”厲國偉說:“東京奧運會是攀巖項目的奧運首秀,這屆全運會則是攀巖項目的全運首秀,我們用國際標準來籌辦全運攀巖比賽,可以說是把國際賽場搬進了全運賽場,觀衆自然買賬。我們後面要推出的賽事,都會以這次全運會爲標杆,再加以更豐富的展示內容,讓這項運動被更多人瞭解、接受和喜愛。”

體育文化傳播的“全運榜樣”

滑板、攀巖、衝浪,這些與年輕人生活方式聯繫緊密、更受年輕人喜愛和追捧的運動項目,在奧運力求瘦身大背景下仍然能夠成爲東京奧運會新增項目,自身的文化價值“功不可沒”:在年輕人的文化價值觀念中,更時尚、更有趣、更刺激的運動纔是他們首選,奧運會要保持活力,就要敞開懷抱滿足年輕人的觀賽需求和參與需求——“霹靂舞”已經成爲2024年巴黎奧運會新增項目——2024年巴黎奧運會,攀巖項目有可能從東京奧運會的2枚金牌增至4枚金牌,到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攀巖金牌甚至可能增至6枚。在這個過程當中,體育文化的傳播自然成爲運動項目與年輕人之間溝通、結合的橋樑。

“在體育賽事當中傳播體育文化,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升項目的大衆認知度,如果體育展示的內容能夠更好地表達體育精神、運動員風貌,激發民衆對體育的興趣從而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來,那就是最好的結果。”和楊俊觀點相同,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奧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芳說,“全運會本身已具備一定影響力,所以全運會完全可以作爲傳播體育文化的大平臺,傳播效果也會和賽事本身的關注度密切相關。”

體育是塑造人的運動,是讓人通過身體鍛鍊和比賽競爭來完成接受教育的一種特定方式,通過競技賽事推廣體育文化,通過高水平運動員和明星運動員的示範作用,帶動和吸引更多人蔘加體育運動,實踐全民健身、全民體育。

仍以新興的攀巖項目難度賽爲例,選手事先在封閉區候場,只有進入賽場纔會看到路線,“現場分析問題”“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而關門時間4分鐘的攀石賽,需要運動員嘗試不同的攀爬方法,這是“挫折教育”的一種考驗和歷練。

“歸根結底,全運會作爲一個賽事平臺,應當成爲一個渠道和窗口,幫助更多人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更新羣衆對體育價值和體育文化的認知。”王芳說,“中國體育發展到當前階段,要肩負培養適應國家未來發展需要人才的重任,在這個層面上講,這屆全運會在體育文化傳播上,爲今後我們要舉辦的更多體育賽事,樹立了一個榜樣。”

本報西安9月2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