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配電室華麗變身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邊角地再利用升級廚餘垃圾處理站、公共共享空間翻新重裝亮相……得益於大興區的“拉家常”議事會,清源街道棗園小區、興豐街道黃村西里社區、觀音寺街道觀音北里社區等衆多社區,實現了“小事不出樓門、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鎮街”的居民“參與型”社區協商治理新模式。

“以前,買菜到距離最近的菜市場需要步行20分鐘,小區內沒有健身設施,聊天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居住在這裏的張大爺說,小區改造之前,召開了22次“拉家常”議事會,大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多建議都被採納併成爲了現實。

如今,在公共活動空間裏,鞦韆滑梯、露天電影、跳蚤市場、環形跑道、生態廊架、共享洗菜池等居民休閒娛樂場所一應俱全,這裏成爲了老人和孩子們最喜愛的場所;爲了解決居民的生活所需,充分盤活利用閒置空間,提供社區便利店、主食廚房、文具書吧等便民生活配套;同時,社區利用閒置邊角地還建立了廚餘垃圾處理站,讓廚餘垃圾不出社區就能變成有機肥料,同時在場地內打造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與棗園小學在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相結合。

老百姓的事還得老百姓做主,根據老舊小區有機更新需求和重點,棗園小區依託“拉家常”議事會機制,動員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組建了“居民智囊團”。改造前,全方位徵集居民對社區更新及物業服務相關意見,“實際上就是問計於民,結合小區實際,按照小區居民的意願經過充分論證後編制規劃設計方案,初步方案需公示徵詢居民意見,半數以上的居民同意後,方可最終定稿實施。”棗園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大興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社會建設科科長劉衝介紹,大興區的“拉家常”議事會以樓門(院)爲單位,搭建由樓門長、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社區黨員、社會組織、志願者、羣衆組織、社區老幹部等參與的議事協商平臺,通過座談交流、入戶走訪等方式,發揮議事場地不限、議事方式靈活、議事流程簡潔的特點,以“聊天”代替“開會”,廣泛徵集居民關於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的金點子,使居民由“旁觀者”變爲“參與者”,提升認同感、歸屬感,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清源街道棗園小區的成果只是大興區內衆多社區“拉家常”議事會機制的縮影。比如,觀音寺街道打造“觀民音”品牌,倡導“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家園自己建”,成立街道級議事會指導團,建立專業性議事廳——“觀民音·安全議事廳”。關注“高頻”訴求,開展議事50餘次,化解社區治理短板弱項。

其中,觀音寺北里社區採用“六事聯議”工作法,形成了“黨委帶領議事、專家指導議事、黨員帶頭議事、居民主動議事、社會參與議事、代表監督議事”的議事新模式,鄰里在樓門“拉家常”,聊聊社區停車棚如何改造、綠地和停車位怎樣劃分、垃圾分類如何推進,任何訴求都能在樓門議事會表達和解決,小小樓門成爲了收集民意、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會客廳”。目前“拉家常”議事會平臺體系,覆蓋大興區20個鎮街238個社區、380個村,實現平臺全覆蓋。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是“拉家常”議事會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的基礎。大興區在推廣“拉家常”議事會過程中,把社區作爲切入點,積極探索方法,創新形式,形成了議事場地不限、議事方式靈活、議事流程簡潔的多種社區工作模式,確保“拉家常”議事會在社區落地生根,在接訴即辦、未訴先辦、主動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據瞭解,“拉家常”議事會成立兩年來,將社區居民自治作用發揮到最大效能,鼓勵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讓更多居民從“冷眼旁觀”變爲主動參與,調動多元社會主體及其掌握的資源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今年上半年,大興區累計開展“拉家常”議事會活動1179次,徵集居民意見建議2476條,解決老舊社區物業費收繳、垃圾分類等民生實事2475件,訴求辦理平均響應率100%、解決率99.96%、滿意率100%。全區“接訴即辦”1-7月萬人訴求量持續保持全市最低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