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臨港新片區發力氫能產業:建設“國際氫能谷”,打造氫能發展引領區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趙奕胡金華上海報道

爲實現“雙碳目標”,上海正在積極佈局新能源開發建設,培育“一環”“六帶”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生態。其中,臨港在“一環”“六帶”中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定位爲綜合性功能區域,將重點發展以燃料電池爲核心的科創產業。

9月22日,上海發佈《臨港新片區打造高質量氫能示範應用場景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下稱《方案》)。《方案》計劃,到2025年,將臨港新片區打造成爲上海氫能發展先行先試區、綜合示範區和產業引領區。在技術領先度、產業集聚度、設施完備度、應用覆蓋度等方面領先全國,在新能源制氫儲氫、管道供氫、分佈式和熱電聯供等領域率先示範並形成行業標杆。

“在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要求下,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已成爲全球共識。氫能全產業鏈佈局體現了臨港新片區在氫能行業中的示範推廣作用。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臨港新片區首次明確將氫能列入‘未來產業’,‘十四五’時期將建設‘國際氫能谷’,計劃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爲此,臨港新片區將在氫能動力、綠氫系統配套、制度創新、示範應用等方面加強支持力度。”臨港新片區相關工作人員9月24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臨港新片區積極佈局氫能產業建設

根據《方案》,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將完成1500輛氫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建成各類型加氫站點14座;年氫氣供給量不低於14000噸,構建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有機結合的氫源保障體系;打造具有臨港新片區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和谷電制氫產業,年氫氣自給率不低於當年需求量的30%;推廣氫能分佈式能源和熱電冷三聯供系統技術在建築領域和工業園區示範應用。

前述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目前,中日(上海)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已經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揭牌,是全國6箇中日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之一,利用臨港新片區前沿開放制度、產業配套、空間承載、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綜合優勢,吸引國內有實力的氫能企業與日資企業加強技術合作,發展以氫能產業爲重點的新能源產業,形成符合臨港產業基礎條件的產業路線圖,推動國內氫能產業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新港新片區已經陸續落戶了上海氫晨、上海治臻、上海唐鋒、鎂源動力等20多家圍繞氫能產業鏈上下游的關鍵企業,囊括了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等各個環節。

在氫能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由申能集團、臨港交通等企業提供氫生產、運輸和存儲,今年8月,臨港新片區首座加氫站——平霄路油氫合建站已啓動建設,並將在年內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後面向社會車輛提供服務。其加氫設備前期將會爲臨港T6線公交車及臨港氫燃料物流車提供加氫服務。

應用場景方面,新片區內氫能應用場景十分多樣,尤其是倉儲、港口碼頭在區域內較爲集中,同時因臨港新片區離市中心區域較遠,地鐵等軌道交通佈局不完善等現狀導致存在大量的交通出行需求,臨港新片區大力推動智能新能源汽車使用,首批進入開放測試的自動駕駛車輛有來自中國中車、深藍科技的公交車,還有商湯科技、中智行的乘用車,同路科技、上汽大通的無人清掃車等。

帶動長三角氫能經濟發展

據中國氫能聯盟發佈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2030年,我國加氫站數量將突破1500座;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佔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氫能與其他新能源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例如:太陽能和風能都有間歇性、不穩定性,而鋰電池儲能一般不能作爲長週期儲備能源,未來的氫能可以滿足全球多樣性的能源需求,可應用到汽車燃料電池、住宅供暖、鋼鐵冶煉等領域,未來有可能超越光伏、風電和鋰電池儲能等新能源。

在祁海坤看來,氫能會是未來新能源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可再生能源得以快速發展,我國的能源消費轉型時代來臨,氫能開發與利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用氫氣作爲載體儲存能源,可以實現長週期的能源戰略儲備。

但祁海珅也坦言,目前的氫能生產成本確實偏高,制氫過程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尚未達到主流能源消費使用的臨界點。目前破解這個問題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綠氫”,尤其是採用會被棄掉的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製取氫氣,不僅可解決棄電問題,還能利用氫氣再發電增強電網的協同性和可靠性。

“除制氫成本問題外,‘卡脖子’問題還出現在中游環節的‘儲氫、運氫’上。加氫站和下游的應用端體量小、數量少,匹配不均衡,造成氫能供需體系不健全、不完善。氫氣主要以高壓氣態、低溫液態等方式存儲和運輸,這種危化品的屬性也制約着‘制氫-加氫’一體化發展,這是目前客觀存在的不足之處,但也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祁海珅說。

而上海在氫能產業發展方面已經走在我國前列。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加氫站9座,其中嘉定區5座、奉賢區3座、寶山區1座。2020年上海全市加氫站累計加註燃料電池汽車5.5萬車次,累計加註氫氣29.87萬公斤。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向本報記者表示,上海在全國氫能產業佈局當中具有特殊性和優勢地位,一方面,上海作爲全國金融中心,擁有非常多的金融資源,從投資角度來說,無論是政府主導還是社會資本介入都可以盤活存量;另一方面,上海擁有大量相關的產業,比如製造企業、航運企業,這些企業對能源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因此,氫能的應用場景也非常多。

記者注意到,上海在《上海市先進製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在“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全面掌握工業副產氫、煤制氫、甲醇制氫、天然氣制氫等製取技術,實現低成本制氫,推進氫氣儲運環節的高效集約,促進氫氣快速加註、多重安全防護的技術研發,加快規劃佈局加氫基礎設施,協同長三角共建氫走廊,發展新型儲能等新能源產業。

“上海地區的氫能利用與開發,可以帶動‘滬蘇浙皖’這三省一市的氫能經濟發展,長三角地區的能源消費轉型優勢比較明顯,金融財政雄厚、研發人才聚集的優勢,可多維度深層次的賦能轉型。未來,三省一市的集羣效應將會更加突出,希望能引領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給其他地方城市的氫能產業發展態勢與方向提供很好的借鑑作用。”祁海坤如實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