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旦钱军:债券“南向通”是我国资本项目有序开放的重要步骤 

在债券“北向通”开通四年多后,债券“南向通”于9月24日正式上线。债券“南向通”首个交易日,共有40余家内地机构投资者与11家香港做市商达成了150余笔债券交易,成交金额约合人民币40亿元。

债券“南向通”的开通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如何看待“南向通”未来的发展趋势?“南向通”有什么潜在的投资风险?“南向通”将从哪些方面助力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答了上述问题。

债券“南向通”正式上线,钱军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是“我国资本项目有序开放的重要步骤”。“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大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要分步走,总体的趋势是开放的口子越来越大,但是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序和风险可控。”钱军说。

关于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市场化债券发行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发行长期国债和基础设施长期债券。同时,“十四五”规划还提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钱军提出,直接融资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股权融资,还有一个是债券融资。在成熟的市场里,债券市场的融资量是远远大于股市的。而债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环境,“南向通”有利于拓展国内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产的空间,给了国内的金融机构到国际市场锻炼身手的机会。此外,“南向通”也有助于维护和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对于“南向通”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钱军解释道,“南向通”开通后,将为香港的债券市场注入一大笔资金,随着标的的扩张和额度的增加,对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境内的机构和市场来说,在香港可以做离岸的债券交易。

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通”启动,境外投资者得以通过内地和香港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连接便捷地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四年多来,“北向通”交易结算机制和配套制度不断优化,投资者数量、交易规模、持债余额等快速增长,已成为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

“北向通”开通前,境外投资者持有我国债券约为8500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这一规模已经达到3.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超过40%。其中,“北向通”的境外投资者持债规模约1.1万亿元人民币,四年来累计成交量为12.3万亿元人民币。全球前100大资产管理机构中,已有78家参与进来。

现阶段参与“南向通”的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也可以通过“南向通”开展境外债券投资。交易对手方暂定为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南向通”做市商。

在“北向通”基础上,“南向通”未来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钱军表示,“未来,可以预见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做南向交易;额度的发展可以借鉴沪港通和深港通,总体的方向是口子越开越大。随着‘南向通’的落地,‘南向通’交易可能会从现货交易扩展到跟债券相关的衍生品交易。”

对于“南向通”的潜在风险,钱军提出,从整体层面来说,“南向通”要保证在有活跃交易同时整体要保持比较稳定。对于机构来说,投资债券时不同币种产品的选择,不同汇率的风险,以及债券收益率的风险(安全的债券收益率比较低,高风险债券收益率比较高),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

“债券市场是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南向通’只能做现货,对冲只能通过别的市场板块去运作,这里面还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钱军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