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復旦錢軍:債券“南向通”是我國資本項目有序開放的重要步驟 

在債券“北向通”開通四年多後,債券“南向通”於9月24日正式上線。債券“南向通”首個交易日,共有40餘家內地機構投資者與11家香港做市商達成了150餘筆債券交易,成交金額約合人民幣40億元。

債券“南向通”的開通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如何看待“南向通”未來的發展趨勢?“南向通”有什麼潛在的投資風險?“南向通”將從哪些方面助力和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金融學教授錢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回答了上述問題。

債券“南向通”正式上線,錢軍認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意義是“我國資本項目有序開放的重要步驟”。“中國作爲一個新興市場大國,資本項目的開放要分步走,總體的趨勢是開放的口子越來越大,但是開放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有序和風險可控。”錢軍說。

關於債券市場的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完善市場化債券發行機制,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品種,發行長期國債和基礎設施長期債券。同時,“十四五”規劃還提出,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錢軍提出,直接融資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股權融資,還有一個是債券融資。在成熟的市場裏,債券市場的融資量是遠遠大於股市的。而債券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環境,“南向通”有利於拓展國內投資者在國際金融市場配置資產的空間,給了國內的金融機構到國際市場鍛鍊身手的機會。此外,“南向通”也有助於維護和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對於“南向通”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錢軍解釋道,“南向通”開通後,將爲香港的債券市場注入一大筆資金,隨着標的的擴張和額度的增加,對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是非常有益的。對於境內的機構和市場來說,在香港可以做離岸的債券交易。

2017年7月,債券通“北向通”啓動,境外投資者得以通過內地和香港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連接便捷地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四年多來,“北向通”交易結算機制和配套制度不斷優化,投資者數量、交易規模、持債餘額等快速增長,已成爲境外投資者投資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重要渠道之一。

“北向通”開通前,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約爲8500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這一規模已經達到3.8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超過40%。其中,“北向通”的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約1.1萬億元人民幣,四年來累計成交量爲12.3萬億元人民幣。全球前100大資產管理機構中,已有78家參與進來。

現階段參與“南向通”的機構爲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度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中的41家銀行類金融機構(不含非銀行類金融機構與農村金融機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和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也可以通過“南向通”開展境外債券投資。交易對手方暫定爲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南向通”做市商。

在“北向通”基礎上,“南向通”未來將朝着什麼樣的方向發展?錢軍表示,“未來,可以預見更多的金融機構加入做南向交易;額度的發展可以借鑑滬港通和深港通,總體的方向是口子越開越大。隨着‘南向通’的落地,‘南向通’交易可能會從現貨交易擴展到跟債券相關的衍生品交易。”

對於“南向通”的潛在風險,錢軍提出,從整體層面來說,“南向通”要保證在有活躍交易同時整體要保持比較穩定。對於機構來說,投資債券時不同幣種產品的選擇,不同匯率的風險,以及債券收益率的風險(安全的債券收益率比較低,高風險債券收益率比較高),都需要提前做好規劃。

“債券市場是機構投資者的市場,‘南向通’只能做現貨,對沖只能通過別的市場板塊去運作,這裏面還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錢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