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美國商會:77.9%受訪美企對在華業務感到“樂觀”

(觀察者網訊)9月23日,上海美國商會發布了《上海美國商會2021年中國商業報告》,展現了美企對中國市場的強勁信心:美企2020年盈利超預期,對未來五年在華業務前景表示“樂觀”企業比例高達77.9%。

據福布斯新聞網報道,上海美國商會主席傑弗裏·雷曼23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說,“這裏的基調是反彈,是樂觀”。報道稱,調查還發現,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和新冠疫情並沒有導致大多數受訪企業將工廠搬回美國國內,“關於一些美國公司可能會在疫情之後將生產或供應鏈移出中國的猜測被證明是沒有根據的”,報告稱。報道稱,“事實上,受訪美國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在中國尋找業務,而是在旅行和簽證限制的情況下,很難將海外同事帶到中國”。

上海美國商會成立於1915年,是中國以及亞洲規模最大的美國商會。該商會設有23個涵括各專業領域的行業分會,擁有4000多名來自1900多家企業的會員,包括500強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會員。

9月23日,上海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佈《上海美國商會2021年中國商業報告》,對338家在中國經營的美國公司開展了調查。《報告》顯示,77.1%的受訪企業在2020年實現盈利,59.5%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在中國的投資,82.2%的公司預計今年全年將實現收入增長。

《報告》顯示,2020年企業盈利表現超預期調查數據顯示,77.1%的受訪企業在2020年實現盈利。全體化工和非消費電子行業的受訪企業均實現盈利。

美在華跨國企業仍看好中國市場。雖然中美關係緊張,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壓力持續增加,但多數美資企業仍然看好中國市場的成長潛力,並計劃繼續擴大在華運營規模。在今年的調查報告中,受訪企業對未來前景普遍持樂觀態度,且大多數企業在疫情之後均實現了業績反彈。調查顯示,企業將繼續加大在華投入,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企業對未來五年在華業務前景的樂觀情緒復甦。今年的調查報告中,對未來五年在華業務前景表示“樂觀”或“較爲樂觀”的受訪企業比例達到77.9%,回升至2015-2018年間的水平。同時,僅9.8%的受訪企業表示“悲觀”,較2020年同比(18.5%)有顯著下降。而在2019年,中美貿易紛爭最激烈時,該比例高達21.1%。

縱觀三大行業領域,85%的零售業受訪企業表示“樂觀”或“較爲樂觀”。在製造業和服務業內此比分別爲79.4%和73.4%。

2020年企業盈利表現也超過了預期。調查數據顯示,77.1%的受訪企業在2020年實現盈利。全體化工和非消費電子行業的受訪企業均實現盈利;藥品、醫療器械與生命科學行業中,87%的受訪企業實現盈利,其餘13%的企業實現收支平衡。只有四分之一的物流、運輸、倉儲與分銷行業企業表示在2020年蒙受虧損。

2021年預計實現營收增長的企業比例強勢反彈。預計2021年將實現營收年增長的受訪企業比例超過82.8%,恢復到了美中貿易爭端發生之前的水平。對營收增長期待度最高的行業依次爲:藥品、醫療器械與生命科學(91.3%)、汽車(91.3%)、非消費電子(90%)和工業製造(88.6%)。

疫情暴發一年後,企業計劃投資規模現增長態勢。過半(59.5%)的受訪企業表示,其2021年的投資規模超過了去年的規模,較上一年同比提高了30.9個百分點,接近2018年貿易爭端發生前的比例(62%)。但同時,104家受訪企業表示2021年計劃減少在華投資,其中,47.1%的受訪企業表示此舉是出於對中美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顧慮,另有33.7%的受訪企業則表示是受到疫情的影響。

企業生產基地紮根中國,無意回遷美國。在所有在華進行生產製造的受訪企業中,72%的企業表示沒有在未來三年內將生產活動遷出中國的計劃,僅有兩家(1.6%)企業打算在未來三年內轉移全部在華生產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企業有將在華生產活動遷回美國的打算。

但另一方面,在華美企仍對中美關係感到憂慮。企業總部對企業在華運營最關注的三大問題是:“中美地緣政治局勢緊張”(71.2%)、“本土競爭”(57.3%)以及“勞動力成本”(44.5%)。儘管近年來媒體大幅報道有關消費者抵制行爲的各類新聞,僅有6.5%的受訪企業表示總部團隊對此感到擔憂。知名零售品牌易受消費者牴觸情緒所影響,因此零售與消費(30%)是所有行業中最擔憂“消費者抵制行爲”的行業。

眼下,出入境管理措施依然嚴格,跨境貨物運力不足,國際航運業仍面臨巨大挑戰,超過半數(58.3%)的物流企業對“跨境人員往來”表示擔憂。另外,40%的非消費類電子行業受訪者以及26.1%的汽車企業認爲中國正逐漸減少對海外供應商的依賴,並擔心這可能會危及企業未來的利潤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美企對於“雙循環”的態度相對較爲正面。

當被問及“雙循環”戰略將對企業的營收產生何種影響時,表示“還不確定”的企業佔比最高(42.3%)。認爲其將對營收“產生正面影響”的企業比例(30.2%)遠超預計“產生負面影響”的受訪企業(6.2%)。這或許可以說明,任何能夠擴大中國內需的政策都將對企業產生裨益。此外,21.3%的受訪企業表示該戰略對其營收“不會產生影響”。

縱觀全體行業,對該戰略影響看法最消極的行業是硬件技術、軟件與科技服務行業(25%),非消費類電子行業(20%)緊隨其後。

部分企業認爲,“雙循環”戰略體現了中國力求實現自給自足的決心,但同時也限制了國外品牌在中國的發展空間。但另一種積極的解讀聲音認爲,中國市場依然會接受外國品牌,但前提是這些品牌的產品都必須爲“中國製造”。第三種觀點則將雙循環戰略看作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旨在促進消費,並將經濟發展重點從出口轉向其他領域。

此前,在今年4月舉行的國家發改委與美在華跨國企業高層圓桌會上,國家發改委強調,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而是要堅持開放合作的雙循環,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