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不會出售和放棄手機業務

文/劉哲銘

編輯/李薇

互聯網加快了人們遺忘的速度。

過去幾個月裏,互聯網巨頭處於風口浪尖,阿里巴巴酒局事件持續發酵、騰訊遊戲遭口誅筆伐,芯片相關話題從熱度榜上被擠了下來。9月23日,華爲一年一度的全鏈接大會,又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回來:美國“915”禁令已正式生效一週年。

這一年,華爲消費者業務營收大幅下滑。最新財報裏,消費者業務與去年同期相比,損失高達1186億元。禁令前,華爲手機出貨量一度登上全球第一,但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華爲七年來首次跌出中國市場前五。同樣因芯片供應問題,華爲x 86服務器業務也頻頻傳出出售消息。

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會後的媒體見面會上直言,華爲芯片“遍地都是假消息”。真實情況是,“華爲目前獲取不到芯片,要靠庫存來生存,靠中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但他沒有透露華爲芯片的庫存情況。在他口中,華爲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依然是“有質量地活下來”。

此外,徐直軍回應外界對於華爲手機的命運擔憂:“大家現在想買華爲的5G手機基本是買不到的,但我們在不同場合已經多次強調,華爲不會放棄我們的手機業務,也不會把我們的手機業務出售。”

同時,徐直軍強調,華爲正在努力,在適當的時候讓華爲的手機重回正軌,“我們希望等一等,等幾年吧,看我們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當然這個(目標)會很艱難,但我們還是要有夢想”。

流年不利,但這卻是一場華爲充滿底氣的大會。三大業務中只有企業業務獨樹一幟,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上漲18.18%。不過,和其他業務相比,華爲企業業務基礎盤最小,的確較容易突破。

一年來,華爲嘗試不斷地營造新希望: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備受關注,雖不造車,卻被王興點評爲:和特斯拉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當的對手;芯片領域的投資佈局,收穫頗豐;鴻蒙操作系統開始運用到智能手機,與安卓劃清界限。

華爲雲擔重任

大環境帶來的震盪也能從華爲雲的調整中窺知一二。

短短一年多時間裏,華爲Cloud&AI的位置從BU到BG再到BU,升升降降已經經歷了三輪變陣。4月,華爲內部發文對雲業務再度調整,任命張平安爲Cloud BU首席總裁,撤銷Cloud&AI BG,原網絡服務器、儲存等劃入到“網絡營銷產品與解決方法”,該部門名稱改成ICT商品解決方法。再往前看,1月27日,這一業務流程剛開展過一輪重大人事變動,任命餘承東爲首席總裁。

外界猜測,華爲大力發展B端業務是爲了填補消費者業務的“窟窿”。但在今晚的見面會上,徐直軍表示,對華爲雲等業務的發展談不上彌補消費者業務,“我們要打造數字社會的黑土地,要種各種各樣的樹”。

徐直軍直言:“華爲雲既是一個虧損的業務也是一個快速擴展的業務,談不上誰彌補誰。我們的友商虧損了多年,華爲雲可能也該虧損這麼多年。”但不難看出,從B端業務起家的華爲,對企業業務還是寄予了厚望。

不只是華爲,騰訊企業業務的成績單也逐漸“漂亮”起來。財報顯示,2021財年第二季度,騰訊總收入爲人民幣1383億元,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419億元,同比增長40%,該項業務佔騰訊總營收比重進一步提升至30%。

看起來,週期極長的企業業務開始迎來春天。有媒體報道,字節跳動、騰訊紛紛開出高薪爭奪B端人才。華爲高級副總裁、華爲雲CEO、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在接受採訪時也坦然表示:“政企市場是一個非常熱的焦點。很多互聯網企業也開始做to B生意,因爲他們在互聯網領域裏數字化做得非常成功,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看能不能把這些原來互聯網領域裏成功的數字技術、雲技術帶到企業裏頭去。”

“數智化”口號喊響已久,華爲開拓的黑土地開始逐步迎來回報。

頻繁調整的背後

“我們把計算和存儲放到雲一起,看能不能促進雲發展,所以成立了雲BU,但三個部門碰到一起就打架,我們又把它分開了。”徐直軍回應了華爲雲短期的頻繁調整,“華爲雲的定位一直沒改變,我們從產品轉向賣雲服務,但這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華爲雲一直在爭論,服務器存儲跟華爲雲到底是什麼關係?”

華爲面臨最大的困難是既有的銷售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當華爲的銷售人員面對客戶時,需要做一個選擇題:賣雲還是賣產品?徐直軍回憶,最難最痛苦的不是研發而是銷售,尤其是涉及到商業模式的轉型,涉及到銷售隊伍的轉型。如今,華爲雲除了Stack外,單獨設立了銷售體系。

轉型初見成效,在衆多傳統IT企業轉向雲服務一一失敗後,華爲雲一路追趕。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發佈的中國雲計算市場2021年第二季度報告顯示,中國的雲基礎設施市場在2021年第二季度增長了54%,達到66億美元。作爲中國四大雲計算巨頭,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市場排名前四,佔據主導地位,總體增長56%,佔雲計算總開支的80%。其中華爲雲位居第二,雖然較阿里雲還有一定差距,但佔比已達19.3%。

“堅定賣雲”

在華爲雲的業務中,政務雲被外界視爲華爲雲優勢所在。

張平安也談到了這種優勢:“提起華爲雲,可能大家認爲華爲本質上在政企市場有一定的優勢,剩下就是我們怎麼把這塊已經建立的優勢發揮好,在未來的數字化、雲化的市場裏更好服務於政企。”

但徐直軍表態明確:“我們定了三不政策,不投資、不入股、不成立公司。而且初期還需要給我兜底,兜底的目的不是怕客戶不買,而是希望把政府的應用不斷牽引到雲上。我們不採取賣設備或者賣解決方案的方式,這樣賣完就完了。我們希望經過我們持續的運營,政府看到了價值,我們得到持續的收入,雙方利益都能得到保障。政務雲我們做了很多年,並不是由於政府的支持。”

不過,在一片明朗的形勢中,今年8月,雲市場平添了幾分不確定性:天津市國資委下發了一份名爲《關於加快推進國企上雲工作完善國資雲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的文件,引發廣泛關注。該文件顯示,天津市國資委要求國資企業逐步停止使用包括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等在內的公有云平臺,遷移至國資雲平臺。

對此,張平安回應,中國還是非常開放的市場,中國政府也是鼓勵開放的。一些企業和領域出現了對其它雲有顧慮的現象,這需要華爲雲繼續努力,打消他們的顧慮,“這種現象說明,作爲雲技術服務商還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如果我們做得足夠好,他們會更放心地把業務交給我們”。

問到對華爲雲的影響時,徐直軍並未過多表態,他只是回答:“華爲是要賣雲服務的,我贊成張平安的看法。”

張平安坦言,實際上華爲內部對自身業務上公有云也有顧慮,比如核心的5G代碼上雲能不能保證安全?

“要解決客戶對安全、隱私的顧慮,是不是應該建立更高安全性的雲,客戶還可以使用華爲雲,但保密等級更高,可以全程加密,但可能需要付出一些額外成本。”張平安表示。

成王敗寇,結果說話

雖然暢想多年,但AI、雲、5G技術在傳統行業中落地並不算快。

拿AI技術來說,一是因爲傳統行業中缺少相關的技術人才,二是技術成本依舊較爲高昂。“比如現在最主流的訓練一些最大型的模型,就算簡單的一些自然語言處理都要幾萬美元一次。”曾有采訪對象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徐直軍也表示:“盤古大模型不是以前不想發佈,是發不出來,因爲以前AI算力不夠,沒法把它訓練出來。自從我們做了AI集羣以後,我們跟鵬城實驗室一起建了鵬城雲,就把大模型訓練出來了。有了大模型以後,在某些行業數據並不多的情況下,也能夠訓練出高精度的模型來滿足需求。”

今年4月,華爲雲發佈了盤古系列預訓練大模型,包括自然語言處理(NLP)大模型、計算機視覺(CV)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和科學計算大模型。此次發佈華爲雲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是“盤古家族”的新成員,是專門面向藥物研發領域推出的預訓練大模型。

真正要實現企業數字化,需要更加成熟技術和更低的成本,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華爲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表示:“要讓技術能夠非常快速、方便、低成本地跟製造結合,得讓大家看到效果,事實勝於雄辯。比如,系統上線後質檢準確率能馬上從80%到99.99%,而且用5萬的成本帶來了50萬的收益。”

張平安認爲,華爲雲仍然要加大自己的創新,保持自己的優勢,並且將創新和客戶緊密合作,“一個行業的數字化是要進入到行業裏的‘深水區’,你一定要懂客戶所碰到的困難和問題”。這對於B端業務起家的華爲來講,不算困難。對用戶需求的瞭解也反過來促進華爲技術的發展。

一切都以結果論。徐直軍也清楚這一點,採訪接近尾聲,他總結:“成者爲王,敗者寇,要用結果來證明。我們清楚我們的優勢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