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宣佈認證結果,位於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茸木達鄉棒託石刻公園,收藏約50萬片石刻大藏經經世界紀錄認證,WRCA官方審覈,被確認爲世界現存最大規模的石刻大藏經。”

9月24日,四川省文旅發展大會分會場之—壤巴拉節系列活動“世界現存最完整的石刻大藏經世界紀錄現場認證”在壤塘棒託石刻公園舉行,隨着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大中華區副總裁李海濤宣佈認證結果,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對於壤塘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位於川西北高原的壤塘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集聚安多、康巴、嘉絨等藏民族,形成了一方文化“大觀園”,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藏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基地”,其中最耀眼的要數棒託石刻公園。

走進壤塘,隨着蜿蜒的國道227,在林幽草深間遇見棒託石刻公園,牆壁上色澤豔麗的石刻、鱗次櫛比的佛塔奪人眼球。而石刻大藏經就深藏在這些形狀各異的佛塔中,素有“藏族百科全書”之稱的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鐫刻在一張張不規則的石板上,堆砌在平地間。整個藏經堆左高9.7米,右高9.2米,長46米、左寬160米,右寬13米,佔地694平方米。常年的風吹日曬在石刻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顯得整個石刻藏經堆愈發的古樸、厚重。

棒託石刻鐫刻於明清時期,由60餘名石匠歷時約9年完成,石刻藏經堆約有50餘萬片,按經文類別和順序頁碼有序堆放,目錄、標題、正文、佛像插圖......一應俱全。因其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的石刻大藏經孤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研究價值,2001年,棒託寺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9年被評爲3A級旅遊景區,吸引着衆多旅遊愛好者慕名而來,成爲了當地文旅地圖上的一顆耀眼新星。

同時,石刻技藝就此在壤塘紮根,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農閒時節行走在壤塘,則曲、杜柯兩岸總能看見大批的羣衆聚集在一起叮叮咚咚的鐫刻簡單的石刻。

近年來,壤塘縣大力實施“文化優先” 發展戰略,對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文化進行扶持,逐步建立起46個非遺傳習所,一大批民間技藝傳承人重拾技藝,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蔘與和投入,許多逐漸被遺忘的民間藝術,重新回到農牧民羣衆身邊,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石刻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該縣茸木達鄉、宗科鄉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石刻產業。

9月17日,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阿壩州展館中,壤塘縣石刻傳承人拉花與徒弟耿青鐫刻的石刻大放異彩,讓衆多遊人流連忘返。“跟着師傅刻石刻6年了,我去年光是刻石刻就掙了25萬餘元。”耿青說道。據瞭解,目前壤塘縣拉花石刻合作社有100餘名成員,2020年人均增收10萬餘元。

多年來,壤塘堅持文化產業發展與旅遊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以文化提煉旅遊品牌,用旅遊激活文化資源,伸展文化與旅遊雙翼,打通文旅融合之經脈,着力打造地域文化濃烈的、特殊的、不可複製的文化旅遊品牌,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徑。

距離棒託石刻公園幾十公里的壤巴拉文化旅遊景區就是壤塘縣“文旅融合”的典範,10餘項古老的技藝齊聚傳習產業園、國家級傳統文化村落壤塘村坐落其間、國家級水泥風景區則曲河穿境而過、綠蔭如織的南莫且溼地圍繞景區......民族文化可視可聽,古老技藝可觸可感,異域風光可觀可遊讓這裏成爲了壤塘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

隨着壤塘文化大縣的地位逐年穩固,如今該縣已成爲多元文化之都,“文化遊”這張壤塘旅遊的“新名片”愈發熠熠生輝,一條條“文旅融合產業帶”正在逐步形成。(攝影:劉彥嵐)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責任編輯:王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