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美聯儲議息會議稱縮減購債“即將進行”,市場普遍預計11月將開啓縮減購債進程。同時點陣圖顯示,FOMC成員們對是否在2022年加息的看法五五開,即加息預期有所提前。

該計劃公佈後,美國國債市場並未出現出現大的波動,只是到了9月23日,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然暴漲9.97%,從1.302%上漲到1.434%,30年期美債收益率漲超10.4個基點,也刷新日高至1.9125%。這是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自去年3月疫情爆發以來創下18個月最大漲幅。到了24日,國債利率依然小幅上漲,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長期國債利率都在上漲,中國十年期國債利率上漲了0.77%。

在今年6月份的議息會議上,美聯儲18位官員中有13人支持在2023年底前至少加息一次,而3月爲7位;11位官員預計到2023年底至少加息兩次;7名委員預計在2022年開始加息。

經過三個多月,美聯儲官員關於加息的預期大幅度提前,爲什麼會提前呢?就是在9月份,全球的通脹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

此前,儘管美國通脹率連續多月超過5%,但是美聯儲一直秉持“暫時通脹”的立場,這是由於去年同期由於美國疫情爆發,物價通脹處於低位,這導致今年通脹的讀數較高,隨着去年後半年的物價低基數結束,物價會下來。

這一點似乎被8月份物價數據所證實,美國8月儘管消費者物價指數仍然維持在5.3%的高位,但是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物價卻大幅不及預期,只有4%,這進一步證明了通脹的暫時性。

就是在9月份,全球供應鏈瓶頸讓物價形勢發生逆轉。

這一次主要是能源,今年以來,歐美電價就持續大漲,歐盟主要經濟體電價較1年前高出1倍有餘。數據顯示,7月,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電價已分別達到10.5、9.2、8.1、7.8歐分/度,較1年前大漲166%、167%、170%、134%。美國電價在6月已升至歷史新高的13.9美分/度。

歐美電價飆升的原因主要是分別遭遇極端高壓、乾旱天氣,歐、美2021年各自的風電、水電發電量驟降,引發火電替代需求激增,這導致煤炭價格的持續攀升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

天然氣和煤炭的產能畢竟有限,激增的需求不能被供應所消化,導致歐美天然氣價格飆漲,持續推高火電成本及電價。

電能是生產生活的基礎,幾乎影響到所有產品和服務的成本,成本的上漲必然會反映到最終產品的價格,並且歐美國家的冬季已經來臨,用電的高峯到來,會進一步惡化能源的供求矛盾,很多人預測,能源價格的上漲可能會給本來就脆弱的通脹形勢抱薪救火。

有人推測,能源價格在冬季有可能觸發進一步全球大通脹。

更加需要關注的是,全球關於雙碳的目標政策執行更加嚴格,這在中國近期的監管政策中表現的非常明顯,未來達到政策目標,許多地方不得不調節用電,許多工廠企業可能會減少生產或者停產,而能源成本的上漲更加刺激了這種行動,這會進一步讓供給減少,助推價格。

我們大多數人把這輪通脹都看作貨幣現象,其實背後的機理與金融關係不大,主要是供應瓶頸,尤其是大家越來越重視氣候變化對人類未來生存空間構成挑戰,不得不實行碳達峯和碳中和目標,而嚴格的貫徹政策,就會助推通脹,今年以來大宗商品的脈衝式上漲,就與清潔能源政策有關,所以在通脹和氣候惡化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兩難,這也許就是我們必須付出的成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