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G商用下半場:毫米波產業加速落地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距離5G正式商用已過兩年有餘,網絡建設逐步完備之際,產業聚光燈也在悄然轉向。5G應用正在取代基站部署,成爲新的主角。

今年7月出臺的《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被視爲一個標誌。這篇拉響加快5G發展號角的政策性文件首次提出,到2023年,5G個人用戶普及率超過40%,用戶數超過5.6億,5G物聯網終端用戶數年均增長率超200%。

終端與應用的普及離不開網絡資源的支撐,而頻譜便是網絡基礎設施中最爲重要的一環。除了備受關注的低頻700MHz外,位於高頻段的毫米波也是5G產業新的聚焦點。鑑於其頻率寬帶容量大、時延低等優點,5G毫米波在賽事場館、AR、VR、雲遊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中可廣獲應用。

據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發佈的《5G毫米波經濟性分析報告》顯示,5G毫米波在高密度城市部署和固定無線接入場景裏,與中頻波段的結合將爲運營商帶來明顯的成本優化和增益。而在高密度的室內場景裏部署,也將降低每平方米的網絡成本。

“目前我國5G網絡的頻譜資源是有限的,向更高頻段劃分將成爲頻譜使用的主要走向。”在9月23日舉行的第二屆5G毫米波產業高峯論壇上,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聞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隨着5G網絡建設規模推進,5G網絡規模覆蓋已逐步完善,5G正在逐漸走向下半場,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將是擴大5G的需求應用,而5G毫米波大帶寬、低時延等特性,將在未來助力千行百業完成行業數字化轉型。

高頻段漸獲青睞

根據全球5G標準化組織的3GPP協議規定,5G使用的頻段包括兩類,一類範圍爲450MHz~6GHz,也被稱爲Sub 6GHz頻段;另一類範圍爲24.25GHz~52.6GHz,因其波長在1毫米~10毫米之間,故也通常被稱爲毫米波。

由於位居高頻段,單位毫米波所能攜帶的大容量數據能夠滿足5G大帶寬的需求,同時也能爲高清實時直播等提供超低時延的傳輸。但在很長一段時期,毫米波鮮被行業問津。對此,從事毫米波研發多年的高通中國區研發負責人徐晧表示,因爲早期毫米波的覆蓋有限,而且設備成本比較貴。

不過,隨着移動通信快速演進,低頻段資源面臨耗盡挑戰,而毫米波技術因更新迭代,在攻克成本與性能兩大傳統技術軟肋後,也再次被啓用。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8家運營商在毫米波頻段進行了商用部署。

據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透露,從亞太區域及全球來看,26GHz現在是被部署和發放牌照最多的、最熱門的毫米波頻段,另外37GHz~40GHz也在美國和其他國家與地區得到了部署或牌照,是僅次於26GHz的熱門頻段。

在國內,5G毫米波也同樣發展迅速。據聞庫指出,目前我國5G毫米波技術標準逐漸成熟。在3GPP完成34.25GHz~35.25GHz頻段毫米波的標準化工作後,工信部已經確定了我國5G研發技術的實驗,並在實驗室和5G外場進行實驗。

與此同時,聞庫表示,5G毫米波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大。“5G毫米波不僅能夠面向to C的用戶提升體育賽事的直播體驗,提高上行速率,還可以面向工業製造領域的大帶寬、低時延的to B場景,提高高速率傳輸和定位能力。”在聞庫看來,這也代表5G毫米波正在走向行業應用。

此外,聞庫表示,國內廠商也在不斷加快研發進度。在24.75GHz~27.5GHz頻段、獨立組網和非獨立組網、800M帶寬同時上下行工作、大上行幀結構等研發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

而在終端及芯片領域,記者瞭解到,高通、海思、三星、聯發科等也都推出了毫米波芯片。截至目前,全球商用的毫米波終端芯片已有約70款,以手機和CPE(客戶前置設備)爲主。

“中國非常適合發展毫米波。”徐晧表示,國內人口衆多,而且城市人口更爲密集,在這種情況下,在地鐵站、體育場館中,適合用毫米波來提供大容量的服務。

破局5G下半場利器

5G商用早期,Sub-6GHz憑藉傳播距離遠,能更好地穿透物體,更容易解決大範圍區域的信號覆蓋問題等優勢,成爲運營商推動5G普及的首選。但在進入到5G下半場後,應用成爲主角,這也意味着,能夠支持數千兆比特的速率和超大容量的頻段資源將更爲重要。

“目前5G應用落地面對的挑戰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決高可靠、高性能的傳輸需求,而毫米波恰恰對此會有一個很好的提升。”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所長丁海煜表示,從中國移動推進5G行業應用的實踐經驗來看,高速率、低時延、可靠性是不同用戶的共性需求。

以工業相機上傳視頻爲例,丁海煜介紹稱,這種應用場景要求傳輸速率達到上百兆甚至千兆,而毫米波能夠提供400M的帶寬,速率能夠做到Sub 6GHz上下行速率的4~6倍,從而更好地解決相應的特殊場景對於大上行的要求。

而在低時延方面,丁海煜表示,毫米波的時延是Sub 6GHz的一半左右,尤其是端到端的時延,能夠達到4毫秒,這對賽事高清直播、遠程醫療手術等有些需要超低時延的場景,具有很好的提升。

此外,中國電信首席專家、貝爾實驗室院士畢奇認爲,除了上述優勢以外,毫米波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便是成本。“我們之所以從3G、4G到5G發展這麼快,就是因爲成本,能讓運營商積極地擁抱下一代技術。儘管從單機成本看,3G到5G每代演進成本加了一兩倍,但是它的速率加了10到20倍,這使得每比特的成本大大下降。”畢奇表示。

畢奇指出,從過往數十年經驗來看,當頻帶越來越寬時,每比特的成本呈指數下降,而毫米波能夠較好地解決成本問題,尤其是高流量的成本。

“毫米波對於釋放5G全部潛能而言至關重要。”徐晧表示,目前工業領域是5G應用發揮重要作用的主場景,而毫米波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契機。徐晧認爲,結合5G毫米波的三大特性,可以把現在工廠裏面的有線以太網用無線以太網代替,從而爲工業製造的靈活性提供更大的支持。

徐晧進一步向記者指出,目前中國針對6G的研發已在進行之中,而6G的頻譜範圍也將進一步拓寬至太赫茲和可見光。這也意味着,毫米波作爲5G跨越到6G的必經之路,將有着非常好的商用前景。

落地仍存挑戰

雖然毫米波在5G應用的規模推廣上將發揮重要作用,但也依然面臨不少誤區和挑戰。

徐晧指出,毫米波雖然有着大帶寬、高速率、低時延的優點,但並非所有的應用場景都適合於用毫米波,就像不是所有的場景都適合於用Sub 6GHz一樣。“最適合用毫米波的場景就是熱點覆蓋。”徐晧表示,只有在企業內部、場館外部、交通樞紐、固定無線、工業物聯網這些需要大容量、多用戶、高容量限制的場景中,才需要並適合使用毫米波。

中國聯通科技創新部總經理馬紅兵指出,成本是毫米波在落地中的一個關鍵挑戰,而只有規模化推廣,才能把成本降下來。同時,馬紅兵表示,毫米波的定位目前還只是一個基礎層技術,後面用到的支撐網絡纔是整個毫米波產業落地的難點。“毫米波不能脫離後面的支撐網絡而獨立存在,所以在推廣毫米波時必須考慮這點。”馬紅兵指出。

而在聞庫看來,中國5G毫米波的發展仍存在三個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要積極推動毫米波的標準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我們應針對WRC制定的毫米波頻譜以及國內發佈的毫米波試驗頻譜,積極開展國際國內毫米波標準的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同時還要加強毫米波與Sub 6GHz頻段的協同組網工作。”聞庫表示。

其次,聞庫表示,應聚焦5G毫米波的基礎元器件研發。“毫米波帶寬比較高,不僅對頻率器件要求高,對其他相關元器件也是大的挑戰。”聞庫指出,當時在推廣400MHz、200MHz、100MHz頻段時,不僅在微波器件上有一些壓力,實際上在大帶寬ADDA(數模轉換)器件上也有一些壓力,甚至這些壓力比模擬無線電的帶寬壓力還要大一些。因此,要做好無線電基站和這些裝備必須克服這些困難,提升與毫米波相對應的元器件發展水平。

此外,聞庫建議,要加強產學研的合作,做好冬奧會的演示示範,共同推動毫米波的成熟,爲未來6G太赫茲的可能使用積累經驗。“太赫茲的使用不可能直接越過5G毫米波而使用,只有做好5G纔能有6G。因此,產業界應該共同努力,在工信部的推動下,共同做好毫米波的發展進程。”聞庫最後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