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銀川當代美術館主辦,呂澎擔任展覽總監,王曉松、趙子懿策劃的“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藝術展,於2021年9月25日正式對公衆開展,展至2022年1月9日。

展覽邀請了目前活躍於中國當代藝術創作領域的21位藝術家參加展出,他們的一個“共同身份”都是“八零後”“九零後”,世代的標籤也是伴隨着1980年代生人,第一次作爲一個專屬的稱呼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口頭和書面表達,並衍生出諸多當代文化研究的關鍵詞。

相比起文藝思潮中的八十年代,因爲漸次打開的現實和信息世界、不斷豐富的文化教育和物質資源使這一世代的人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所謂的“全新”,也是與過去和外部世界的影響關聯在一起的,自己的主體性也是在對自我和周邊世界中得以確認,這種確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世界”以及世界的形象構成。

這一世代的藝術家有着更爲成熟的、全面、自然的全球性藝術語言,藝術語言的優勢與生俱來,而且把觀念表達、社會介入作爲一種創作本能。正因爲如此,在藝術家和作品選擇上,我們一方面關注其問題性,另一方面也特別警惕觀念上的向壁虛造的。

因此,在作品和觀念之間,當代美術館首先通過“資源-動機-方法-目的/結果”的過程推演構建一個證據鏈,再返回到相應的觀念進行對照判斷和甄別。

展覽以1980年代爲“生命”的起點,從作品的關注點進入到藝術家所關心的問題上,進而討論他們在提出或應對這些問題時所採用的方法。我們藝術家所觸動的這些問題被分列成“寓言推轉世界”、“親密關係”、“尋歸失地”、“人(類)啊,人(類)”四個單元主題在展覽中呈現,相應單元空間中作品的空間都是基於假想中觀衆信息接受的有效性而設置,但是在整個展覽中,我們埋下了一條草蛇灰線,那就是這幾十年間我們這個國度中普通人的生活、行爲、情感。在空間設置上,我們有意從因疫情被按下暫停鍵的當下世界展開倒敘,從藝術語言隱喻中的世界關係展開,發現被藝術所激活的人的情感世界、被藝術掀開的歷史與生存之根,走進被人所遺忘的以及懸測的人與非人的世界中。

在藝術家構成上,展覽儘量維持年齡(80後、90後)、性別、海內外教育背景之間的比例平衡,而在同一單元中又有意做差異化處理,使同一個單元中避免出現具有上述三個條件屬性中完全相同的兩類人。世界從來就不是均質的,這一世代的人不僅與活躍在他們出生時期的父母輩存在巨大的時差,每一個羣體、個體在社會資源獲得和世界觀形成之間也不盡相同,而微觀社會因素的差異往往是同一世界在具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力量。藝術不會撒謊,藝術中所反映出的問題、採用的方法、基本態度,往往可以與藝術家的人生經驗、經歷互爲印證。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第一次對80後、90後藝術家進行羣體性呈現,但是一個展覽也僅能反應他們的某一些面貌,相互之間也未必存在羣體性特徵,還需要從具體的作品中尋找,這些作品包括繪畫、攝影、影像、裝置、雕塑等傳統藝術樣式以及生物藝術、交互藝術等新媒介或無法被歸類的新藝術實驗作品37件/組,除了個別因在銀川當代美術館剛剛展出過而被忍痛割愛的作品和藝術家來說,在這樣有明確前提設置的條件下,還是能夠反映出這一世代人的基本藝術觀念、立場和判斷的,它落在中國的環境中,因此與中國的未來有關。

展覽期間還將推出一系列公共藝術活動,具體信息敬請關注銀川當代美術館官方平臺公佈信息。(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 【責任編輯:潘一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