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魯迅誕辰140週年、逝世85週年前夕,上海文博界、出版界推出一批魯迅主題出版物,《魯迅圖傳》與《魯迅文萃》(紀念珍藏版)日前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首發。

圖說:《魯迅圖傳》

《魯迅圖傳》首次公佈珍品

《魯迅圖傳》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經過近三年深耕厚植用心編撰的敬獻之作。這是一本具有博物館特性、能讓“文物說話”且今後可以運用於魯迅生平陳列的“圖傳”。全書約34萬字,收錄文物史料圖片360多張,對應魯迅的人生歷程,結合時空的轉變及魯迅生平重大事件、關鍵轉折點和突出成就,按“1881-1902紹興 南京”“1902-1912 日本 杭州 紹興”“1912-1926 北京”“1926-1927廈門 廣州”和“1927-1936 上海”五個篇章編排。其中第五篇章即上海時期爲本書的重點和亮點,該部分從社會組織和人物交往等方面梳理了魯迅如何引領左翼運動,如何造就下一代文化新人,並展示了魯迅日常生活中的溫情一面。上海魯迅紀念館特色藏品,尤其是近幾年來的文物徵集成果也是這本《魯迅圖傳》的亮點,其中不少爲首次公開發布的珍品,如親歷甲午海戰的日本軍官記錄的《田所廣海勤務日誌》《中國小說史略》《僞自由書》等書的紙型;魯迅親筆書寫的版稅收據、名片留言等,《一百圖》設計手稿等。同時,還突出展示了上海魯迅紀念館的館藏中魯迅與中國革命相關的圖片資料,如1920年陳望道所譯的《共產黨宣言》初版;紅軍將領陳賡與魯迅會晤時手繪鄂豫皖根據地紅軍反圍剿形勢圖;魯迅緬懷丁玲的《悼丁君》詩手稿;魯迅爲紀念左聯五烈士而參與編輯並題寫刊名的《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等。

《魯迅文萃》溯清來龍去脈

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文萃》(紀念珍藏版)則是上海魯迅紀念館基於以往的魯迅作品佚文整理、魯迅作品研究、魯迅作品版本研究以及初版、初刊編輯影印的最新成果,可以說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版的魯迅文集。

圖說:《魯迅文萃》

全書按內容分爲小說、散文、論文、雜文、書信五大板塊,合編爲一冊。小說部分共三種,有收錄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的《吶喊》,有技巧更爲嫺熟的《彷徨》,還有旨在挖掘中國歷史、神話故事現代性內涵的《故事新編》。散文部分包含魯迅自言的“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朝花夕拾》和《野草》,展示魯迅在創作視角、架構、行文、主題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論文部分包含《墳》《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國文學史略》等三部論著,是瞭解魯迅思想來源和基礎的經典讀本。雜文部分包含《熱風》《華蓋集》等14部雜文集,其中《集外文選》有關篇目爲此次重新編選。魯迅雜文題材、體裁、體量不一,卻大多直面社會,對日常社會現象有着深刻辨析。書信部分則對魯迅現存書信作了重新編選,是瞭解魯迅社會交往的基礎性材料,更是把握魯迅精神文化遺產的重要文獻。

《魯迅文萃》全書厚達2368面,新添加的輯注、集註和篇題注,客觀地告訴讀者一些歷史背景、寫作的緣起和來龍去脈,有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與把握魯迅作品及其精髓。書中生僻字隨文注音,外國人名、地名、書名等譯文,皆隨文夾住今日通行譯法,大大減少了讀者的閱讀障礙。版心兩側留白,方便記錄閱讀所得,多集合爲一冊,以讓讀者“一本書讀透魯迅”。

誠如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所言:“我覺得魯迅研究真的是一個寶山,裏面挖寶還沒挖完。”

“如今,閱讀魯迅作品時,我們依然能從中強烈地感受到他的激情、深邃以及其對中國民族獨立、文化覺醒的不懈追求。通過魯迅生平、魯迅作品、魯迅文物的研究、解讀與傳播,期待閱讀者和市民對‘民族魂’有更深的體悟。”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說。(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