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伯禮:希望疫情最好在明年年底結束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把健康納入中關村論壇是創新,這種創新希望能夠堅持下去,但是這次讓我講抗疫,希望是個應景,希望(疫情)儘快結束,最好到明年年底就結束了。”9月25日,在中關村論壇全體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以此爲開場白,開始了他的演講。

他表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併入,是這次新冠疫情的一大特點,從去年疫情在武漢暴發初期,中醫就開始介入治療。通過對疫情病例的救治過程來看,無論是發病期、治療期還是康復期,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分類救治,降低了疫情的發病率和重症死亡率,提高了治癒率。

80%的病例在發病第一星期得到控制

去年2月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張伯禮團隊到武漢,用了兩個多星期繪製出一張圖。“這張圖代表了我們對這個病有了基本的把握,實際上病例感染的第一個星期,是病毒感染最活躍,也是傳染性最強的時期,恰恰也是治療的最好時期。”張伯禮說,80%的病人在第一個星期感染基本會得到控制,第二個星期就能康復。只有一些有基礎病或沒得到及時治療的人轉爲了重症,纔會到達第二個階段。

但新冠病毒本身並不是個新病毒,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發現了,一直很溫和。到本世紀初,非典讓人們第一次見識到病毒變異後的厲害。張伯禮說,新冠疫情與非典相比,它的傳染性更強,毒性較低,但臨牀表現更復雜,“比非典要複雜的多。”

我們都看過新冠病毒的結構示意圖,那些紅色的凸起就是刺突蛋白。張伯禮介紹,新冠病毒正是靠刺突蛋白與人體相連接,進而致病和傳播。德爾塔病毒也是刺突蛋白出現了變異,但它的傳染性更強,毒性增加了將近幾百倍到一千倍,症狀也更重。雖然現在疫苗的保護效率在下降,但在防止疫情轉重、降低死亡率等方面依然有效。

從中醫症候來看,病毒在不同區域特點不同

張伯禮稱,中醫抗疫有幾千年的歷史。據文字記載,3000多年的歷史發生了500多次大小疫情,“從先秦兩漢一直到唐宋明清,乃至到現代,都有記載,總結了很多經驗,這就是我們能夠用中醫藥抗疫的基礎,也是我們的底氣。”

病毒侵襲機體後,出現的一些表現,在中醫看來是“症候”。去年疫情暴發,張伯禮團隊到達武漢,就開始用中醫方法關注患者“症候”。編制新冠肺炎綜合調查表,做成手機APP,買來100臺手機,讓醫生帶着手機進紅區,只用了一個多星期,4個省份20個醫院的1000多個患者的症狀就出來了。

這些症狀顯示,新冠病毒以溼毒爲特徵,但是臨牀表現上是添加發病,如廣東加熱、江浙加溫,甘肅西北一帶加上當時的武漢陰雨綿綿,下了雪很冷,使加寒出現不同的特點,“中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各個階段都發揮了作用,對於早期普通型的患者,中藥單獨就可以把它拿下來。”

在張伯禮的推動下,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治療。武漢16家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超過1.2萬人,每個方艙醫院都配備了中醫藥專家,同步配送中藥方劑,中藥使用率達90%。

江夏方艙醫院建成啓用後,張伯禮主張對患者採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法。當時,方艙醫院內部比較冷,他鼓勵醫護人員帶領患者練習八段錦、太極拳。患者通過服用中藥、打太極、按摩、鍼灸等中醫療法的救治,實現了“三個零”:即患者零轉重症、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去年在武漢的時候,有海外媒體問我,說西醫關注病毒是對的,中醫症候跟這個病毒有什麼關係?”張伯禮舉了個例子:一個房間有垃圾產生了蟲子,西醫研究殺蟲劑,中醫研究這些垃圾,“把垃圾清理乾淨了,不一樣沒蟲子了嗎?道理是一樣的,這是殊途同歸。”

新京報記者 陳琳

見習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吳興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