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蔡黄浩9月25日报道: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路兰溪路口,一块大理石碑写着“铁路曹杨农贸集市”,大理石表面斑斑驳驳,刻字忽明忽暗。大理石旁,迎客松簇拥着一块崭新的景观石,上书“禧”字。在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之际,全新的百禧公园在昔日铁路菜场的原址上拔地而起,城市更新的神来之笔勾勒起一段二十年的变迁。

上海最长菜市场变身首座高线公园

百禧公园北端主入口位于枫桥路地铁站东侧,北临曹杨路,南接中山北路,总长度约1千米。从高处俯瞰,百禧公园宛若一座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的故事,要从一条铁路说起。

曾经,上海有一条“真西支线”,由北向南贯通真如站和上海西站。随着城市发展,真如货运铁路支线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了一段接近8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线形空间。就在这个沟壑之处,1999年11月,“曹杨铁路综合市场”红红火火开张了。市场以兰溪路为界,北段为农贸市集,南段为综合市集,内部包含了百货、服饰、珠宝、南北货、饮食等各类商铺,为当时的曹杨居民提供了切实的方便。

曹杨铁路综合市场(来源:网络)

时过境迁,曹杨新村及周边其他商业网点不断丰富,曹杨铁路综合市场功能和环境,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高品质要求。2019年6月26日,曹杨铁路综合市场正式关停。

如何把这道“疤痕”变为城市空间的纽带?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昔日的市场华丽转身,变为靓丽的百禧公园,它也是上海第一座“高线公园”。在国外,高线公园并不是新鲜事物,伦敦纽约都有类似的线型空中花园,它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剩余空间。“当我们走进这个场地时,忽然意识到在这个被忽视的空间里蕴藏着巨大的惊喜。”百禧公园总设计师刘宇扬告诉东方网记者。

三层立体空间赋予三倍空间延展效果

在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曹杨社区的序厅展场设在百禧公园。

走进公园,可以发现处处充满明亮的颜色和多变的结构。而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一共分为了上、中、下三层:负一层是空间开阔的展厅,地面一层则设置了篮球场、休闲驿站等活动场所,顶层是错落有致的高线步道。

刘宇扬告诉记者,“为了打造三层空间,设计、施工团队首先在南北两端各开挖了将近1000平米半地下空间,并且设置了很多天井,以便市民们在半地下空间,也能感受到光线、自然通风跟绿植带来的愉悦感。”地面一层相应抬高了1.4米,不会让市民产生“爬楼”的压力感。顶层步道的高度同样经过精密测算,基本上维持在不超过居民楼2楼的层高,避免游客在高线步道漫步时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狭窄的场地通过立体的设计手段,被赋予3倍的空间延展效果。

与此同时,设计中还尽可能地照顾到居民们对于真如货运铁路支线与曹杨铁路市场的集体记忆,不仅保留了曾经农贸市场的标识牌,对农贸市场的一段旧墙体进行加固与再创作,在顶层步道的遮阳棚造型设计上也融入了巧思,勾起人们对于老车站的回忆。

景观长廊也划分成南北两翼,聚合10组场景,以满足附近住宅区、学校、商业办公等不同使用人群,扩展不同时段下休闲活动的边界。市民还可以通过手机穿越现实,回顾数字百禧的时空变迁,了解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历史。

据悉,面貌一新的百禧公园将于9月26日面向公众开放。

打造艺术与生活深度融合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样本社区遍地开花:主题演绎展区位于上生·新所,新华社区、曹杨社区为重点样本社区,全市其他18个体验社区也同样实景展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的方法、过程和成果。

早在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就率先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近年来,上海由点及面,积累了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样本。

主题演绎展区位于上生·新所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表示,本届空间艺术季活动主题定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以曹杨新村街道和新华路街道为例,就是希望将艺术与生活深度融合,以文化艺术为社区赋能,点亮社区品质,以艺术为触媒激活城市更新的持续活力,进一步助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空间营造和治理向更广泛、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目前,上海市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一批街道整体成效显著,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品质得到整体提高,居民共建共治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明显提升,社区空间治理化场景应用也为上海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积极助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