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文景

券結模式基金產品發行迎來爆發年。今年以來,已有80只新發行產品採用券結模式,新發數量超去年全年,合計發行規模超1200億元。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券結模式推升託管規模,共建多贏局面。

年內新發券結產品達80只,規模超1200億

截至9月24日,今年年內已有80只新發行產品採用券結模式,新發數量超去年全年,合計發行規模爲1213.55億元。在券結產品的持續發力下,目前市場存續的券結產品也達到197只。從規模來看,今年以來首發超過10億的券結產品共25只,其中超過50億的共計6只。

9月以來,已有9只基金採用券結模式,既包括博時、招商、工銀瑞信、永贏等中大型基金公司,也包括首次在中國發行公募產品的貝萊德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永贏長遠價值混合是永贏基金首隻券結模式基金,也是今年採用券結模式的基金中,首發規模最大的開放式偏股型基金,首募規模近80億元。此外,9月發行的貝萊德中國新視野作爲第一隻外資公募基金首募規模近67億元,博時鳳凰領航首募規模近60億元。

“券結模式”最初是2017年年底由證監會發文開始試點的,一開始是要求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採用“券結模式”,經過一年多的發展,2019年初由試點轉入常規,鼓勵老基金公司的新產品也採用“券結模式”。隨着券商的代銷能力增強,銀行的代銷的突破難度加大,大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券結模式”意願加強。

Wind數據顯示,2019年有45只基金採用券結模式,發行規模平均約9.33億元,其中,睿遠價值成長以58.75億元,成爲當年發行規模最大的券結產品。到了2020年有57只基金採用券結模式,平均發行規模約12.68億元,規模最大的是蜂巢基金旗下的蜂巢添禧87個月定開債,首募規模達79.90億元。當年發行券結產品的基金公司也增加至25家。除了往年已經參與券結模式的基金公司以外,中信建投基金、中融基金、浙商證券資管、新華基金、永贏基金、南方基金、金鷹基金、國金基金、大成基金、長信基金等10家公司在2015年以前成立,今年均首發了券結產品。

券結模式共建多贏局面

公募聯合券商的結算模式爲何突然火了?對託管人結算模式有什麼影響?背後有哪些深層意義?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券結模式推升託管規模,共建多贏局面。

滬上一位頭部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有兩層意義,首先“券結模式”成爲必須做的業務,隨着券商在基金代銷業務中快速發展,券商的力量已經不容小覷,而目前頭部券商紛紛開始主動出擊“券結模式”,每個月基本就重點代銷一隻券結產品,倒逼基金公司拿出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和券商去合作,否則券商可能不會重視非券結的基金產品。其次,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的一大痛點就是保有量的問題,券商的營銷人員爲了完成公司佈置的任務頻繁“倒量”導致保有量不高,“券結模式”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人士向記者表示,對於監管來說,有兩層意義,第一,“券結模式”由券商擔任結算服務商,大大提升了基金資產交易結算的安全性,避免出現突發事件。第二,“券結模式”提倡做大保有量,因爲券商只有把基金的保有量做大,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基金交易產生的佣金,從根源上解決了券商“重銷量不重保有,重考覈不重客戶收益”的現狀,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一位券商資深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券商來說,有四層意義,第一,逼迫自己提升精選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能力,“券結模式”基本上就是一家券商和一家基金公司深度綁定的定製化合作模式,一個產品可能就要達到10億+的銷量,所以每月可能就重點賣一隻券結產品,必須要找到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第二,券商更有動力去做大基金保有量,保有擴大了纔能有更多的佣金收入,才能朝着真正的“財富管理轉型”邁進。第三,由於券商切分基金的佣金突破了30%的限制,券商通過代銷公募基金獲得更加豐厚的佣金。第四,在財富管理行業的地位大大提升,券商未來可能會成爲公募基金行業集“託管、交易、結算、投研”功能爲一體的重要參與者,地位大大提升。

編輯:小茉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