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宣佈:將發佈操作系統openEuler歐拉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原標題:“餘承東不服氣,但他只有一票”,徐直軍再強調華爲不造車:選擇不分對錯,成王敗寇而已

文/允中

來源:智能車參考(ID:AI4Auto)

華爲堅持不造車,是不是太過於偏執?

遭遇車企“失去靈魂”的擔憂和不信任,華爲又怎麼看?

以To C消費者業務知名的餘承東完全接手華爲智能車業務,既定選擇會有動搖嗎?

關於華爲智能車最新頗受關注的話題,在最近的華爲2021全聯接大會現場,智能車參考就此向華爲輪值總裁徐直軍提問,得到如下回答(實錄經口語化調整,未改變原意)。

華爲輪值總裁徐直軍:

現在業內造車也好,不造車也好,各有各的選擇。

華爲過去歷史上很多選擇,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得到理解。但是每一個企業,都知道自己定位到啥是最好的。

我們老餘(餘承東)就不服氣,但他只有一票。老餘作爲消費者業務的負責人,從消費者BG出發,他就想造車。

但是對於華爲公司整個高層團隊來講,我們很清楚:華爲做啥合適,做啥不合適。清楚我們在求生存階段,做啥合適,做啥不合適。清楚我們未來應該做啥,不應該做啥。

所以爲什麼(一定)要造車呢?

如果能做一個500億美金的車部件公司,不值錢嗎?

如果做的還是一個500億美金,而且把ICT(能力)延伸過去的公司,毛利又高,還不用天天爲了銷量而分心——不用爲了今天買幾臺、明天賣幾臺,今天要召回,明天要召回……日子好過多了。

造車的有幾個掙錢?掙了多少錢?看看就知道了。

所以這個東西沒有“爲什麼”。

這就是一個選擇,而選擇的對與錯,現在沒法衡量。

成了就是對的,沒成就是錯的。

至於車企信任問題?

我不要所有人都信任我,我的靈魂、大腦也都不是誰都給的。我的大腦和靈魂是有限的,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不能爲所有的車都裝上大腦,也不能爲所有的車都裝上靈魂。

我們在選擇自動駕駛合作伙伴的時候,非常嚴格,必須我批准。因爲做不過來。

而且我們要是把每一個車都做成了自動駕駛,那你們買誰的呢?搞那麼多項目?沒必要的。

汽車產業也是慢慢地發展,才走出現在這麼多家。

問題的關鍵是誰能真正做到自動駕駛……

所以我們在選擇自動駕駛合作伙伴的時候非常嚴格,因爲你軟件系統只有一個,團隊只有一個。

凡事最後就是看你能不能真正做到,真正做到了你就牛。做不到啥都不是。

未來汽車品牌,能夠有多少生存下來?誰知道呢。

現在智能汽車就像我們智能手機早期一樣,對不對?

人人都可以造智能汽車,就像當初人人都可以做智能手機,一腳踢過去一堆。未來走向自動駕駛汽車的時候,未來有幾個品牌能存在,誰也不知道。產業10年、20年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是看不清楚的。

在技術進步、產品變化中,最終就看誰能做得到,做得到就牛。如果你做了一大堆,啥都沒做到,最終就死亡。

所以這個事情就像當初智能手機一樣,一腳踢過去一大堆,誰也看不清楚最後的格局。

我看你們現在客氣一點了,我們餘承東你們都不寫他“餘大嘴”了。當時對他開口就是餘大嘴,寫就是餘大嘴,說餘承東說的不可能做到,就只是大嘴。

那現在爲什麼不說“餘大嘴”了呢?因爲他這個“大嘴”(說的)都實現了,你們再寫他“餘大嘴”都不好意思吧?現在尊敬一些,都沒人再寫“餘大嘴”了。但以前都是怎麼稱呼他(餘承東)的,別忘記了好吧?

這種選擇的衡量標準就是:成者爲王,敗者寇。

成功了一切都是對的,失敗了一切都是錯的。

所以現在這個關於“爲什麼造車\不造車”的問題,沒辦法回答,只能用結果來證明。

我們清楚我們的優勢在哪裏,或者清楚未來我們應該怎麼選擇。

選擇了就要堅守,如果不堅守,今天這樣幹,明天那樣幹……做不成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