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相關報道截圖

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渝西鋒光

“這個披肩不僅融入了民族元素,它的花型與脈絡走向偏流行一些,一針一線都是我親手繡縫製,您可以上身試試。”日前,在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交易會上,玉溪非遺刺繡“小龍茵”創始人錢曉麗正在爲來到展櫃的遊客介紹刺繡作品。據介紹,包括錢曉麗頭上的一頂繡花帽,很多商品都被遊客詢價。

作爲承載珍貴傳統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非遺文化項目既要保護好,也要傳承好。要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促進非遺文化與市場接軌,通過有力的市場導向,驅動非遺文化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在以往相對單一形式的基礎上,發生積極的“化學反應”,探索更爲立體全面,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更加協調有效的良好態勢。

運用市場導向驅動非遺“活”起來,關鍵在於要讓非遺項目主動找到市場的入口,而不能被動地“凍”在展覽館、博物館,坐等市場買家上門。如果不是主動走出少數民族聚居地域,玉溪非遺刺繡“小龍茵”或許目前仍然還只是停留於當地彝族、傣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羣衆的日常生活用品狀態。正是因爲“小龍茵”走出了深山,走上全國紡織非遺大會、南博會等市場經濟會展平臺,纔得到了省內外客商選購的機會,進而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逐漸將產業做大做強起來。

讓市場導向驅動非遺“活”起來,需要避免兩個方面的極端情況。一是面對紛繁複雜的市場,非遺項目一定要能夠堅守住自己的初心,避免完全缺乏主見、聽任市場擺佈。非遺項目接軌市場經濟,其根本目的並不是將非遺“賣”給了市場,而是說讓非遺文化產品變成商品,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同時通過市場靈敏的反應機制,引導非遺項目不斷改良。二是由於擔心接觸市場後傳承會變形走樣,而面對市場躊躇不定、裹足不前。有的地方市場經濟營商環境質量不高,有的非遺傳承者缺乏必要的經濟思維,導致守着非遺項目卻不能創新發展,出現“抱着金飯碗哭窮”的情況。

事實證明,發揮好了市場導向的驅動作用,用好了市場化這個“槓桿”,就有利於非遺項目的傳承好和發展好。持續參加各種展銷活動,“小龍茵”成爲具備一定影響力的非遺品牌;採用“公司+基地+繡娘”運營模式,“小龍茵”實現了非遺刺繡作品的商業化,傳承與發展實現雙贏。“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強調市場導向對非遺項目的驅動作用,固然需要各級政府不斷完善政策,加大具有針對性的扶持力度,但是非遺傳承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更是必不可少。當前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繁榮、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齊頭並進的大好時機,依託“天時”與“地利”,積極有爲的“人和”因素,就能讓非遺“活”起來,生機勃勃暢遊經濟藍海。

彩雲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雲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