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科研團隊獲國際核技術農業應用領域最高獎項 

澎湃新聞9月26日獲悉,日前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65屆大會期間,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維也納舉辦核技術農業應用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頒獎儀式,表彰在植物突變育種科學研究與應用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做出傑出貢獻的團隊和個人。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組織選拔推薦的中國科學家團隊榮獲卓越成就獎、傑出女性獎和青年科學家三大獎項。

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誘變育種”研究團隊榮獲“卓越成就獎”。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會君、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研究員楊震分別榮獲“傑出女性獎”和“青年科學家獎”。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頒獎致辭中表示,“核技術誘變育種改良品種保障了在氣候變化下農作物的生產,爲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誘變育種”研究團隊負責人、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協調員劉錄祥介紹,誘變育種主要是利用γ射線、空間環境等多種物理和化學誘變因素處理農作物種子,誘發其基因在進化過程中自發突變。

截至目前,各國利用該技術已在214個植物物種中創新種質培育新品種3300多個,每年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數十億美元。10年來,該團隊成功育成具有高產穩產、節水耐旱、抗倒伏、優質等突出特性的小麥新突變品種8個,其中小麥突變品種魯原502解決了重穗型品種易倒伏的生產難題,連續多年實打畝產超過800公斤,在山東、安徽、河北、山西等省市累計應用8000多萬畝,成爲全國第二大小麥推廣品種,佔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6.5%,增產糧食40多億公斤,保障了1000萬人口一年口糧。

“傑出女性獎”獲得者郭會君博士作爲亞太核科技合作項目牽頭國協調員,帶領團隊建立起小麥多樣化地面模擬輻射誘變育種技術平臺,不斷完善小麥突變基因高通量檢測篩選技術,合作育成具有抗旱、抗病、抗倒伏等改良性狀的小麥突變新品種7個,累計推廣應用面積554.8萬公頃。

“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楊震博士在國內外率先開展以高能電子束、高能重離子束作爲誘變源的輻射育種技術應用研究,主導建立了一種新的誘變突變體後代目標性狀快速定向篩選方法,顯著提高了目標性狀突變體篩選的準確率和效率。他作爲主要參與人員,通過伽馬射線誘變育成低吸鎘特性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465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產量1.3億公斤,幫助農民累計增收3.5億元。

核技術誘變育種被譽爲繼選擇育種、雜交育種之後又一現代育種技術。我國是核技術誘變育種大國,截至2020年底,育成和審定的突變品種數達1033個,佔國際突變育種新品種總量的近三分之一,爲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發揮了獨特作用,也爲全球應對糧食安全挑戰、消除飢餓和貧窮、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原子能機構作爲中國核行業主管部門,多年來積極推進中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大力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參與IAEA框架下的技術合作項目(TC)項目、合作研究項目(CRP)、亞太地區核科技合作協定(RCA)項目等。同時積極搭建核技術合作平臺,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建立“中國農科院植物核輻射育種技術協作中心”、“中山昆蟲不育技術協作中心”等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協作中心,利用機構資源提高國內核科學技術水平,並向其他成員國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