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云南日报》整版聚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见证文山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加速期,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之路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原文如下:

绿色家园筑梦边疆展新姿

发扬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保持奋楫争先的精神状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赓续革命老区红色基因,迸发绿色发展活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加速期。跨越山川通达江海铺就乡村振兴路2017年1月2日,文山至平远街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一条“银龙”结束了文山市不通高速的历史。从交通闭塞到如今拥有“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一代代文山人凿通崇山峻岭,架设起一条条发展之路、开放之路、民生之路、富强之路。

“下了高铁上电车”成为众多游客到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游玩的热门抵达方式。乘坐文山州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4号线,只需20分钟就可以从普者黑高铁站直达普者黑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曾经山路崎岖的“世外桃源”变成了交通便利的“人间仙境”。2016年12月28日,伴随着南昆客运专线的全线通车,超过1100万人次乘坐着高铁来到文山州,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一跃成为发展前沿。

聚焦文山 供图

聚焦文山 供图

今年1月11日,一架载满文山特产与希望的飞机从文山砚山机场起飞,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随着多条航线的开通,文山砚山机场航班量从2015年起降1392架次增加到了2020年起降11662架次,架起了文山州经济发展的“空中走廊”。依托高铁网络和机场建设,文山州不仅打通了连接珠三角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通道,而且缩短了与国内一二线城市的距离,进一步开拓了旅游市场,成为了文山州转型发展的“加速器”。山川已平,文山州又将开启新的征程。随着百色枢纽通航工程的建设,文山州同步谋划富宁港建设,壮乡苗岭从此“面朝大海”。富宁港规划新建客运泊位1个,新建1000吨级货运泊位19个,远期货运年吞吐量达到900万吨以上。“让富宁港的船只载着云南人民的希冀,经珠江驶向大海。”文山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畅华介绍,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右江至珠江水运通道的全线贯通,形成连通西南与中部、沿海地区的水上大动脉。交通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大计。构建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大交通格局,建成“内引外联、沿边开放、转身向海”的交通运输枢纽城市,是文山州对未来交通建设的总定位。文山州将努力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逐步实现与邻州、邻省、邻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交通持续赋能文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优化品质文品出滇打造“六个百万亩”在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村,成片的辣椒种植基地异常显眼。“摘辣椒的时候最辛苦,腰一直弯着,都快站不直了,但是这个时候也最开心,每摘下一个就是一笔收入。”村民梁正彩看着田里的辣椒缀满枝头,腰间的竹篓里盛满了收获的喜悦。

作为砚山县的示范基地,幕菲勒村的辣椒种植面积超过了4000亩。近年来,幕菲勒村村民通过种植辣椒,日子越过越红火,户均种植辣椒收益可达6.6万元以上。砚山县“一县一业”办公室负责人龙成周说:“帮助种植户达到统一认识、统一种植标准,这样才能产出高标准的农产品,才有发展产业的基石。”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辣椒被运往砚山县稼依镇,沿着辣椒大道完成从田间地头的鲜货到加工车间的成品转变,整个稼依镇空气中都弥漫着辣味。在砚山县初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何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台机器一天能烘干25吨辣椒,我们还有能存储4000多吨鲜货的辣椒冷库,每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带动了600余户农户。”6条全自动辣椒烘干生产线整齐排列在车间内,使用烘干机极大提升了干辣椒的品质,让农户的收入稳步上升。

聚焦文山 供图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集散中心,稼依镇的辣椒产业年交易量可达21万吨,交易额达12.4亿元,从事辣椒行业的农户、个人组织超过了300户,呈现出“收全州、卖全国、销海外”的态势,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2021年,砚山县预计蔬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其中辣椒种植面积56.1万亩,建成万亩连片蔬菜基地22个,绿色蔬菜认证产品73个,有机蔬菜产品6个,“砚品出山”驶向了快车道。放眼全州,“文山品牌”声名远扬,“文山三七”“广南八宝米”“丘北辣椒”“马关砂仁”“富宁油茶”“高峰牛”……每一样都极具地理标识,广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文山州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正努力建成以100万亩高端稻谷基地、10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100万亩道地药材基地、200万亩辣椒基地、年出栏100万头肉牛基地为重点的“六个百万”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现代农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强边固防同心同行筑牢祖国西南安全屏障文山州地处滇东南,有麻栗坡、马关、富宁3个边境县,处在强边固防的最前沿。绵延曲折的438公里边境线上,留下了一个个驻守边疆、守护家园的身影和数不清的感人故事。在中越边境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山脚下,生活着106户苗族人家,村庄距离边境线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我做界务员一点也不意外,这是我们家的传承,也是我的责任。”从熊光泽的奶奶算起,他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界务员了。1950年,熊光泽的奶奶项左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罗家坪的第一位党员。从那以后,熟悉掌握边境线情况的她,带领着罗家坪村的苗族群众守边护边。在50余年的巡边护边中,熊光泽总爱做奶奶的“小尾巴”,跟在奶奶身后跋山涉水、穿越丛林。熊光泽的奶奶去世后,熊光泽的父亲熊炳清也成为了一名界务员。2009年父亲去世后,熊光泽接过接力棒,成为了家里的第三代界务员。每周,熊光泽都要顺着188号至193号界碑巡逻一遍,“以前巡逻只能爬山涉水,现在可以骑着摩托车去巡护,条件好多了。”熊光泽最爱做的事情是给界碑描漆,一遍又一遍地把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描红在界碑上。今年4月,文山州向3个边境县41个边境村(社区)选派了123名强边固防工作队员,任期两年。其中,边境县设强边固防工作队总队长各1名,每个村(社区)设强边固防工作队长1名和工作队员2名。7月20日,文山州又选派了205名“强边固防突击队”队员奔赴前线,充实边境一线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力量,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巩固边防,守好边疆,是文山的政治责任,也是光荣使命。文山州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的南大门,守护好边境才能谈发展。无论是强边固防工作队队员,还是以边境为家的边民,抑或是世代传承的界务员,他们都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祖国边境的土地上,形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体现出文山担当、作出文山贡献。

颜玉锐:严格生态保护主动融入自然

清晨6时30分,床头的手机闹铃响起,颜玉锐利落地起身穿衣,开始了一天的农夫生活。自砚山县枘辰坡索庄园建成以来,他习惯了每天早起,围着庄园跑上一圈,每天雷打不动的5公里晨跑成为了颜玉锐巡山的最好机会,看清这荒坡变良田,枯草酿花海。

“我是西畴人,所以我的身上永远有股劲。”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颜玉锐家不仅家门口就是石旮旯地,连家也是从石山夹缝中“长”出来的。正是由于从小生长在自然资源匮乏的地方,颜玉锐对于青山绿水有着强烈的向往。2004年,颜玉锐得知团州委为创业青年争取创业贷款的消息后争取到了5万元的创业贷款,用于发展油茶等经济林木种植产业。挖到第一桶金的颜玉锐乘势而上,曾经小山村里吃不饱饭的小孩,成为了文山枘辰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不能改变山水,而是要主动融入自然。”枘辰坡索庄园的所有设施都是因势而建,没有破坏这块土地本来的面貌,而只是进行美化。“发展田园综合体一定不能忘了初心,一定要遵循大自然自身发展的规律,保留乡村风貌,散发乡土味道。”颜玉锐似乎并不急着让这个项目“长太快”,经过了近3年的孵化,枘辰坡索庄园终于揭开了面纱。庄园内草繁花盛、水波荡漾,7个造型不一、功能不一的湖泊格外亮眼,有的专门建造给儿童游玩,有的成为了动物天堂,有的暗藏玄机,为游客留足悬念……小时候“栽”水的记忆留在颜玉锐内心深处,“现在有条件了,我想让大家尽情地亲近水。”通过第一阶段的建设,项目已流转荒山200多亩,沼泽地、水库、水塘100多亩,耕地270亩。涉及承包和流转土地的村集体每年有了3万余元的收入,每年有近4000个临时就业岗位供村民们选择。一个以果蔬、花卉种植为主,合理利用库区湖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乡村振兴项目正在成形。推窗闻风,湖面升起薄雾,犹如仙境,一阵夹杂着绿茵野花香味的风钻进房间,野鸡、鹧鸪、野鸭在怡然自得地觅食,坡地上的玉米和南瓜丰硕待摘,颜玉锐感觉自己与脚下的土地联系得更紧密了。

石山农场:创新成就一抹茶色

浩瀚的万亩原始森林、5000亩桫椤林,近两万亩茶树与众多物种和谐共生,这里远离城市,植被繁茂,雨水充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茶文化。

聚焦文山 供图

“我们这里有1.2万亩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茶叶发展受到了制约。”广南县坝美镇石山农场员工陆光逢说。多年来,石山农场的茶产业基本处于粗加工的阶段。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模式生产和销售,发展之路依然艰难而漫长。创新、改变,才是传统茶叶的破冰之选,石山农场在去年走上了自己的转型路。2020年4月,石山农场抹茶产业项目发起人宋健和团队向广南县政府建议,以发展大叶种台地茶生产制作抹茶作为破局之举。团队马上行动,先后完成了石山农场龙老队大叶种茶园、龙坑队乔木茶基地、古茗队云抗10号茶园3个抹茶试验园建设。这些茶园很特殊,大概4月初,它们会被铺上一层黑网,过滤掉部分阳光。接下来的两三周,茶农会根据嫩叶的生长情况,逐渐加厚遮罩层,遮蔽更多的自然光。在此期间,茶树会进行一系列生物学转化。“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抹茶的苦涩味,增加醇厚的口感。”石山农场抹茶产业项目发起人宋健说。

5月前后,茶树解封,一芽芽绿色的希望焕发活力。“现在我们只实验种植了10亩左右的抹茶基地,亩产量能达到800斤,每亩可以实现三季采摘,收益能达到2万元以上。”宋健介绍,以往村民们种植普通茶叶,亩产量只能达到250斤,收益只有2000元左右,一旦项目量产,村民们的收益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立足抹茶茶园种植,进行跨界域开发,实现全价值利用。身处深山的石山农场,变成了发展抹茶产业的前沿。近年来,广南县努力在变“茶叶加工”为“茶叶制造”上下功夫。以传统抹茶文化为切入点,从高、中、低端多渠道发展抹茶产业,通过“抹茶+旅游”“抹茶+康养”“抹茶+文化”等模式,不断延伸和丰富“抹茶+”的产业链,为“绿色食品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上寨村:落后村变身边境小康村

群山环抱中,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小组一派热闹景象。“快来尝尝我们的梨。”村民热情端上上寨村特产,招呼客人品尝。与越南隔河相望的上寨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一度成为土地荒芜、温饱难以解决的落后村。如今,全村62户人家成立了5家公司、4家种植养殖合作社、18个工程队,上寨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边境小康村。

聚焦文山 供图

聚焦文山 供图

“我们这里的平均海拔能达到1400米,而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重楼、黄精、山豆根、石斛等中草药的生长。”2019年,在文山从事中草药种植多年的廖世兵率先返乡,示范种植了15亩重楼和5亩黄精,经过一年的种植,重楼和黄精长势良好,坚定了廖世兵加大种植的信心,他也从“归雁”摇身一变成了“领头雁”。上寨村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采取苹果梨与黄精、重楼套种,林下石斛套种的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天然土地和森林优势,拓宽群众致富途径,打造庭园、药园、林园、果园“四园”建设。同时,为了给予农户足够的技术支持和风险防控,上寨村采取“公司+‘两新’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党组织负责做好发展方向引领,公司负责市场包装,合作社负责种植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种植管理的方式,为村民们的种植产业上了“三保险”。

瓜果飘香、药材长势良好,截至目前,上寨村共种植了3年苗重楼205亩、石斛400亩、苹果梨650亩、三豆根25亩、生姜600亩。上寨村人自己总结:“棚内有中草药、树上有苹果梨、林下有生姜、院外有八月瓜”,形成了“棚内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的产业结构。

云南网记者殷洁张文峰胡梅君马喆黄鹏吴沛钊刘畅杨质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