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雲南日報》整版聚焦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見證文山州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加速期,以綠色爲底色的發展之路正在煥發新的活力。原文如下:

綠色家園築夢邊疆展新姿

發揚勇立潮頭的奮鬥精神,保持奮楫爭先的精神狀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賡續革命老區紅色基因,迸發綠色發展活力,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加速期。跨越山川通達江海鋪就鄉村振興路2017年1月2日,文山至平遠街高速公路正式通車,一條“銀龍”結束了文山市不通高速的歷史。從交通閉塞到如今擁有“公鐵空”立體交通網絡,一代代文山人鑿通崇山峻嶺,架設起一條條發展之路、開放之路、民生之路、富強之路。

“下了高鐵上電車”成爲衆多遊客到普者黑國家溼地公園遊玩的熱門抵達方式。乘坐文山州城市軌道交通現代有軌電車4號線,只需20分鐘就可以從普者黑高鐵站直達普者黑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曾經山路崎嶇的“世外桃源”變成了交通便利的“人間仙境”。2016年12月28日,伴隨着南昆客運專線的全線通車,超過1100萬人次乘坐着高鐵來到文山州,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一躍成爲發展前沿。

聚焦文山 供圖

聚焦文山 供圖

今年1月11日,一架載滿文山特產與希望的飛機從文山硯山機場起飛,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隨着多條航線的開通,文山硯山機場航班量從2015年起降1392架次增加到了2020年起降11662架次,架起了文山州經濟發展的“空中走廊”。依託高鐵網絡和機場建設,文山州不僅打通了連接珠三角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通道,而且縮短了與國內一二線城市的距離,進一步開拓了旅遊市場,成爲了文山州轉型發展的“加速器”。山川已平,文山州又將開啓新的征程。隨着百色樞紐通航工程的建設,文山州同步謀劃富寧港建設,壯鄉苗嶺從此“面朝大海”。富寧港規劃新建客運泊位1個,新建1000噸級貨運泊位19個,遠期貨運年吞吐量達到900萬噸以上。“讓富寧港的船隻載着雲南人民的希冀,經珠江駛向大海。”文山州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楊暢華介紹,預計到2025年,將實現右江至珠江水運通道的全線貫通,形成連通西南與中部、沿海地區的水上大動脈。交通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大計。構建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於一體的大交通格局,建成“內引外聯、沿邊開放、轉身向海”的交通運輸樞紐城市,是文山州對未來交通建設的總定位。文山州將努力建成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逐步實現與鄰州、鄰省、鄰國之間的互聯互通,以交通持續賦能文山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優化品質文品出滇打造“六個百萬畝”在硯山縣維摩彝族鄉幕菲勒村,成片的辣椒種植基地異常顯眼。“摘辣椒的時候最辛苦,腰一直彎着,都快站不直了,但是這個時候也最開心,每摘下一個就是一筆收入。”村民梁正彩看着田裏的辣椒綴滿枝頭,腰間的竹簍裏盛滿了收穫的喜悅。

作爲硯山縣的示範基地,幕菲勒村的辣椒種植面積超過了4000畝。近年來,幕菲勒村村民通過種植辣椒,日子越過越紅火,戶均種植辣椒收益可達6.6萬元以上。硯山縣“一縣一業”辦公室負責人龍成周說:“幫助種植戶達到統一認識、統一種植標準,這樣才能產出高標準的農產品,纔有發展產業的基石。”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辣椒被運往硯山縣稼依鎮,沿着辣椒大道完成從田間地頭的鮮貨到加工車間的成品轉變,整個稼依鎮空氣中都瀰漫着辣味。在硯山縣初心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何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臺機器一天能烘乾25噸辣椒,我們還有能存儲4000多噸鮮貨的辣椒冷庫,每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帶動了600餘戶農戶。”6條全自動辣椒烘乾生產線整齊排列在車間內,使用烘乾機極大提升了幹辣椒的品質,讓農戶的收入穩步上升。

聚焦文山 供圖

作爲西南地區最大的辣椒集散中心,稼依鎮的辣椒產業年交易量可達21萬噸,交易額達12.4億元,從事辣椒行業的農戶、個人組織超過了300戶,呈現出“收全州、賣全國、銷海外”的態勢,基本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和“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2021年,硯山縣預計蔬菜種植面積達80萬畝,其中辣椒種植面積56.1萬畝,建成萬畝連片蔬菜基地22個,綠色蔬菜認證產品73個,有機蔬菜產品6個,“硯品出山”駛向了快車道。放眼全州,“文山品牌”聲名遠揚,“文山三七”“廣南八寶米”“丘北辣椒”“馬關砂仁”“富寧油茶”“高峯牛”……每一樣都極具地理標識,廣受消費者喜愛。目前,文山州以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爲目標,正努力建成以100萬畝高端稻穀基地、100萬畝綠色有機蔬菜基地、100萬畝道地藥材基地、200萬畝辣椒基地、年出欄100萬頭肉牛基地爲重點的“六個百萬”基地,力爭到2025年,實現現代農業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強邊固防同心同行築牢祖國西南安全屏障文山州地處滇東南,有麻栗坡、馬關、富寧3個邊境縣,處在強邊固防的最前沿。綿延曲折的438公里邊境線上,留下了一個個駐守邊疆、守護家園的身影和數不清的感人故事。在中越邊境馬關縣金廠鎮羅家坪村山腳下,生活着106戶苗族人家,村莊距離邊境線直線距離只有1公里,他們世世代代居住於此,守護着祖國的邊境線。“我做界務員一點也不意外,這是我們家的傳承,也是我的責任。”從熊光澤的奶奶算起,他已經是家裏的第三代界務員了。1950年,熊光澤的奶奶項左弟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羅家坪的第一位黨員。從那以後,熟悉掌握邊境線情況的她,帶領着羅家坪村的苗族羣衆守邊護邊。在50餘年的巡邊護邊中,熊光澤總愛做奶奶的“小尾巴”,跟在奶奶身後跋山涉水、穿越叢林。熊光澤的奶奶去世後,熊光澤的父親熊炳清也成爲了一名界務員。2009年父親去世後,熊光澤接過接力棒,成爲了家裏的第三代界務員。每週,熊光澤都要順着188號至193號界碑巡邏一遍,“以前巡邏只能爬山涉水,現在可以騎着摩托車去巡護,條件好多了。”熊光澤最愛做的事情是給界碑描漆,一遍又一遍地把對祖國的赤誠之心描紅在界碑上。今年4月,文山州向3個邊境縣41個邊境村(社區)選派了123名強邊固防工作隊員,任期兩年。其中,邊境縣設強邊固防工作隊總隊長各1名,每個村(社區)設強邊固防工作隊長1名和工作隊員2名。7月20日,文山州又選派了205名“強邊固防突擊隊”隊員奔赴前線,充實邊境一線強邊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力量,築牢祖國西南安全穩定屏障。鞏固邊防,守好邊疆,是文山的政治責任,也是光榮使命。文山州作爲邊疆民族地區、雲南的南大門,守護好邊境才能談發展。無論是強邊固防工作隊隊員,還是以邊境爲家的邊民,抑或是世代傳承的界務員,他們都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祖國邊境的土地上,形成了一股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在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體現出文山擔當、作出文山貢獻。

顏玉銳:嚴格生態保護主動融入自然

清晨6時30分,牀頭的手機鬧鈴響起,顏玉銳利落地起身穿衣,開始了一天的農夫生活。自硯山縣枘辰坡索莊園建成以來,他習慣了每天早起,圍着莊園跑上一圈,每天雷打不動的5公里晨跑成爲了顏玉銳巡山的最好機會,看清這荒坡變良田,枯草釀花海。

“我是西疇人,所以我的身上永遠有股勁。”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顏玉銳家不僅家門口就是石旮旯地,連家也是從石山夾縫中“長”出來的。正是由於從小生長在自然資源匱乏的地方,顏玉銳對於青山綠水有着強烈的嚮往。2004年,顏玉銳得知團州委爲創業青年爭取創業貸款的消息後爭取到了5萬元的創業貸款,用於發展油茶等經濟林木種植產業。挖到第一桶金的顏玉銳乘勢而上,曾經小山村裏喫不飽飯的小孩,成爲了文山枘辰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們不能改變山水,而是要主動融入自然。”枘辰坡索莊園的所有設施都是因勢而建,沒有破壞這塊土地本來的面貌,而只是進行美化。“發展田園綜合體一定不能忘了初心,一定要遵循大自然自身發展的規律,保留鄉村風貌,散發鄉土味道。”顏玉銳似乎並不急着讓這個項目“長太快”,經過了近3年的孵化,枘辰坡索莊園終於揭開了面紗。莊園內草繁花盛、水波盪漾,7個造型不一、功能不一的湖泊格外亮眼,有的專門建造給兒童遊玩,有的成爲了動物天堂,有的暗藏玄機,爲遊客留足懸念……小時候“栽”水的記憶留在顏玉銳內心深處,“現在有條件了,我想讓大家盡情地親近水。”通過第一階段的建設,項目已流轉荒山200多畝,沼澤地、水庫、水塘100多畝,耕地270畝。涉及承包和流轉土地的村集體每年有了3萬餘元的收入,每年有近4000個臨時就業崗位供村民們選擇。一個以果蔬、花卉種植爲主,合理利用庫區湖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和鄉村旅遊業的鄉村振興項目正在成形。推窗聞風,湖面升起薄霧,猶如仙境,一陣夾雜着綠茵野花香味的風鑽進房間,野雞、鷓鴣、野鴨在怡然自得地覓食,坡地上的玉米和南瓜豐碩待摘,顏玉銳感覺自己與腳下的土地聯繫得更緊密了。

石山農場:創新成就一抹茶色

浩瀚的萬畝原始森林、5000畝桫欏林,近兩萬畝茶樹與衆多物種和諧共生,這裏遠離城市,植被繁茂,雨水充足,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了悠久的茶文化。

聚焦文山 供圖

“我們這裏有1.2萬畝茶園,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的茶葉發展受到了制約。”廣南縣壩美鎮石山農場員工陸光逢說。多年來,石山農場的茶產業基本處於粗加工的階段。如果還是按照傳統模式生產和銷售,發展之路依然艱難而漫長。創新、改變,纔是傳統茶葉的破冰之選,石山農場在去年走上了自己的轉型路。2020年4月,石山農場抹茶產業項目發起人宋健和團隊向廣南縣政府建議,以發展大葉種臺地茶生產製作抹茶作爲破局之舉。團隊馬上行動,先後完成了石山農場龍老隊大葉種茶園、龍坑隊喬木茶基地、古茗隊雲抗10號茶園3個抹茶試驗園建設。這些茶園很特殊,大概4月初,它們會被鋪上一層黑網,過濾掉部分陽光。接下來的兩三週,茶農會根據嫩葉的生長情況,逐漸加厚遮罩層,遮蔽更多的自然光。在此期間,茶樹會進行一系列生物學轉化。“這種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抹茶的苦澀味,增加醇厚的口感。”石山農場抹茶產業項目發起人宋健說。

5月前後,茶樹解封,一芽芽綠色的希望煥發活力。“現在我們只實驗種植了10畝左右的抹茶基地,畝產量能達到800斤,每畝可以實現三季採摘,收益能達到2萬元以上。”宋健介紹,以往村民們種植普通茶葉,畝產量只能達到250斤,收益只有2000元左右,一旦項目量產,村民們的收益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立足抹茶茶園種植,進行跨界域開發,實現全價值利用。身處深山的石山農場,變成了發展抹茶產業的前沿。近年來,廣南縣努力在變“茶葉加工”爲“茶葉製造”上下功夫。以傳統抹茶文化爲切入點,從高、中、低端多渠道發展抹茶產業,通過“抹茶+旅遊”“抹茶+康養”“抹茶+文化”等模式,不斷延伸和豐富“抹茶+”的產業鏈,爲“綠色食品牌”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上寨村:落後村變身邊境小康村

羣山環抱中,富寧縣田蓬鎮下寨村委會上寨村小組一派熱鬧景象。“快來嚐嚐我們的梨。”村民熱情端上上寨村特產,招呼客人品嚐。與越南隔河相望的上寨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一度成爲土地荒蕪、溫飽難以解決的落後村。如今,全村62戶人家成立了5家公司、4家種植養殖合作社、18個工程隊,上寨村成爲了名副其實的邊境小康村。

聚焦文山 供圖

聚焦文山 供圖

“我們這裏的平均海拔能達到1400米,而且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重樓、黃精、山豆根、石斛等中草藥的生長。”2019年,在文山從事中草藥種植多年的廖世兵率先返鄉,示範種植了15畝重樓和5畝黃精,經過一年的種植,重樓和黃精長勢良好,堅定了廖世兵加大種植的信心,他也從“歸雁”搖身一變成了“領頭雁”。上寨村依託豐富的林下資源,採取蘋果梨與黃精、重樓套種,林下石斛套種的方法,充分發揮農村天然土地和森林優勢,拓寬羣衆致富途徑,打造庭園、藥園、林園、果園“四園”建設。同時,爲了給予農戶足夠的技術支持和風險防控,上寨村採取“公司+‘兩新’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以黨組織負責做好發展方向引領,公司負責市場包裝,合作社負責種植技術服務,農戶負責種植管理的方式,爲村民們的種植產業上了“三保險”。

瓜果飄香、藥材長勢良好,截至目前,上寨村共種植了3年苗重樓205畝、石斛400畝、蘋果梨650畝、三豆根25畝、生薑600畝。上寨村人自己總結:“棚內有中草藥、樹上有蘋果梨、林下有生薑、院外有八月瓜”,形成了“棚內經濟+林下經濟+庭院經濟”的產業結構。

雲南網記者殷潔張文峯胡梅君馬喆黃鵬吳沛釗劉暢楊質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