虯江路音像城,上海曾經最“鬧猛”的舊貨市場。舊,還體現在里弄格局與生活中,洗浴難、燒飯難……種種窘迫。上週末,虹口區176街坊舊改簽約正式啓動。步入耄耋之年的二級舊裏,終於在多次與舊改徵收“擦肩而過”後,趕上了新生活。

虯江路是個縮影,截至8月底,上海已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56.5萬平方米、居民2.9萬戶,分別佔全年計劃任務的80%、86%。下階段,上海還將啓動30餘個舊改地塊,共計約43萬平方米、約2萬戶。特別是,楊浦、虹口將提早至今年底基本完成舊改。

今天(26日)舉行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了關於本市舊區改造和舊住房綜合改造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放眼全市,舊改已進入大規模收尾階段,實踐中,上海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創新思路辦法,堅持“留改拆”並舉,着力改善市民居住條件,深化城市有機更新,加強歷史風貌保護,全力打好舊區改造攻堅戰。

啃硬:“政策攻堅”破解“各種難”

舊改徵收中,幾乎每個地塊、每戶人家都面臨着各種難。有的涉及歷史遺留問題,一張證上掛靠十多位產權人;有的涉及公租房承租人亡故或私房共有產證等。

一邊是居民強烈的舊改意願,另一邊卻是複雜的內裏矛盾。上海持續用“政策攻堅”確保舊改速度、力度、溫度。

中心城區黃浦,高樓大廈、舊裏陋居毗鄰,二元結構凸出。今年上半年,該區舊改徵收總量突破1.2萬戶,下半年還將完成1萬餘戶成片二級舊裏徵收。實踐中,該區依託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平臺,堅持徵收、規劃、建設相銜接,由此走出了政企合作實施新路。如今該模式已複製推廣至全市層面。

不少區處於零星地塊收尾階段。在靜安區,司法執行新機制正發揮着“加速器”作用。在洪南山宅地塊全市第一戶成功試點的基礎上,靜安區在更大範圍內試點探索,持續縮短收尾週期,加快地塊拆平交地。截至目前,該區已完成7個地塊收尾。

創新:數智手段推動漸進式微改造

審議中,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們認爲,成片舊改地塊徵收進入尾聲。下一階段,零星舊改地塊的攻堅將成爲重點難點。面對這些“邊角料”“剩骨頭”,在有限的地塊中,進行整體活化利用、創新開發,並非易事。

風貌保護、民生改善,二者之間如何平衡?實踐中,更多數智手段、方案被定向應用於建築保護管理之中。從特色構件到空間位置關係,所有與優秀歷史建築相關的基礎數據被一一記錄,據此建立房屋基因圖譜。同時,結合城鎮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等工作,上海還繼續推進自動感知和感應系統建設。該系統目前已在靜安、徐匯、長寧、虹口、楊浦等區實施。

部分區域也在探索“分類保護”。以黃浦區爲例,老城廂地區正在探索精準識別“城市年輪”,並重點保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建築。在原汁原味保留歷史建築的同時,也爲其注入新功能,真正賦予其生命活力。

惠民:讓居民更體面地住在有故事的老房

改善居住,遠不止舊改徵收一條路。

有委員在審議中提及,部分區目前仍存在一種特殊房屋形態——小梁薄板。這類房屋截面小、樓蓋板薄、重量輕,故於上世紀50年代末起廣泛普及。然而,它的特質也導致其耐久性較差。報告指出,聚焦不成套職工住宅和小梁薄板房屋,將按照“能改願改則應改盡改”原則,在“十四五”期間指導各區評估實施路徑。

讓有故事的老房子和裏面的居民更有尊嚴地生活下去,上海近年來始終將民生改善與舊區改造同步推進。從老舊房屋綜合修繕、加裝電梯到美麗家園建設,不斷藉由新手勢、新方案,持續創造城市發展空間“新增量”。

報告顯示,今年1-8月,全市已實施各類舊住房更新改造項目780萬平方米。同時,“馬桶消除戰”也穩步推進。黃浦區已建立了全區3364只無衛生設施庫。截至7月底,已消除1271隻手拎馬桶。

同時,上海正推動加梯從“個案”邁向“量產”。報告顯示,今年1至8月,全市共完成簽約4001臺,投入運行608臺,正在施工1256臺。

作者:王嘉旖 王宛藝

編輯:周辰

責任編輯:劉力源

相關文章